和字重叠的特殊符号
在古代的书法艺术中,无论是墨迹、刻帖还是金石碑版,都蕴丰富的符号语言。这些符号的使用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甲骨文时期,其种类繁多,且在作品中发挥了补救内容错误的重要作用。
01. 重文号
重文号,即“重复符号”,是文字诞生初期就已出现的符号形式。在古文字中,常用两短横“==”来表示。
唐代学者李贤认为,“==”即数字“二”,意指此字需两次提及。清人杭世骏则解释说,“篆书凡重叠字皆不复书,只作==于字右,==乃古文‘上’字,言同于上也。”
(1)单字重读
①字下单点:如苏轼在《黄州寒食诗》中写到“年年欲惜春”,以及在《前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字下双点:如在《石门颂》中的“明明”、“勤勤”、“荡荡”、“蒸蒸”,还有《董墓志》中的“陇陇”、“茫茫”、“悠悠”、“杳杳”、“依依”、“萧萧”等。
02. 删除号
(1)以点作为删除标记
①正右三点:如在北魏《张黑女墓志》中,对于要删除的“长”字右侧上部点了三个稍有变化的点。
其他删除方式:还有通过正右二点、正右四点,“卜”字式、直线式、圆涂式、块状式等来标记删除。
03. 颠倒号
颠倒号,在校勘学上又称为“钩乙号”或“乙正号”,是古代用来纠正文字颠倒的符号。
例如,图示中通过颠倒号的运用,可读出“必有不堪者七”、“但有鲠塞”、“聊使此山人”、“风尘面久卢”、“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即时已闭断分洛堰入城水口”等文字。
04. 补空号与补字号
(1)补空号
在书法作品中,有时会见到以“点”代替换行或空格,下面连接尊称的情况。这样的符号我们称之为“补空号”,用以表示尊敬或调整布局。
如“不审”和“尊体”之间的一点,占一字之空,即是补空号的运用。
(2)补字号
在书法创作过程中,若正文需要添加或改动,常在文本空白处或行间夹缝中以长线引回,这种符号我们称为“补字号”。
如米芾在《来戏帖》中,“州”、“黄纸”添加后以长线引回,即为补字号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