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震为什么一高一低


【汽车知识小科普】可调高度式减震器,也就是常说的绞牙避震,是一种源于赛车技术的设计。它通过调整车身四角的离地间隙,来改变车身的重心位置。

绞牙避震,即Height Adjustable Damper,其核心在于其高度的可调设计。这种减震器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独立调节四支避震,达到改变车身重心位置的效果。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车身四个角的离地距离对该位置上车轮的负重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增加车身左后角的离地间隙,会使左后轮及其对角线车轮的负重增加,而对角线上的另外两只车轮的负重则会相应减少。

相反,降低离地间隙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可调高度式减震器可以用来调整包括车手和载油量在内的静态重量分布。在赛车场上,专业车队会精细计算每角车轮的负重,以优化赛车的动态性能。

简单来说,调整绞牙避震的高度,实际上就是调整车身重心的位置。以前轮驱动的车辆为例,为了让重心后移,减轻推头现象,通常会设置前高后低的避震设置。

对于街车来说,由于车内乘员和装载物的变化非常大,重量分配的灵活性过高,使得复杂的避震调整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街车改装中使用绞牙避震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车身,追求美观以及降低重心后的操控性。

绞牙避震的车身高度调节方式主要有筒身式调整和全长式调整两种。筒身式调整的绞牙避震,通过调整弹簧座圈的位置来改变避震器下端的长度,进而影响避震套装的总长度。而全场调整式则有两个独立调整的部位:上座负责调整弹簧的预压行程,下座则负责改变避震器总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筒身调整式的绞牙避震在调整过程中,由于避震机的初始位置会随之改变,可能会影响避震机的阻尼表现。在调整过程中需要确保绞牙的长度适中,以避免明显的阻尼变化,同时避免避震器的位置过低或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