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上颚为什么凹凸不平


在澳大利亚,有一位名叫Whithorn的20岁女孩,因在学校遭受同学的欺负,自16岁起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她认为这种习惯能帮她缓解压力和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咬指甲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咬掉了整个拇指的指甲,直到流血才停下来。起初,她以为指甲会重新长出来,所以并未在意。她的指甲却没有如期长出,反而指甲附近开始变黑。

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她始终拳头,试图隐瞒拇指的伤痕,向家人和朋友隐瞒这一秘密。直到她发现黑色不仅未褪去,反而范围逐渐扩大,周围的皮肤也开始变黑,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勇气去看医生。

经过一系列检查,Whithorn被诊断出患有一种罕见的皮肤癌——肢端黑色素瘤,活检结果显示为恶性。医生表示,这可能与她咬掉拇指指甲造成的严重创伤有关。

自从确诊后,为了挽救拇指,她接受了四次手术。由于癌细胞已经开始转移,她最终不得不进行部分拇指截肢手术。尽管手术很成功,但她的预后仍然不确定。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她将需要定期复诊,以防癌症复发。

其实,像Whithorn这样,不少人在童年时或多或少都有过咬指甲的“坏毛病”,咬到指甲凹凸不平,再用手撕剥周围的死皮,总是忍不住咬指甲是病吗?

这种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在医学上被称为咬指甲癖或咬指甲症,常见于3-6岁的儿童。除此之外,拔头发、抠死皮、磨牙等行为也有一个统一的术语:聚焦于身体的重复(英文简称为BFRB)。

BFRB行为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童年创伤事件:心理学家发现,童年时期发生的创伤件,如家庭争吵或挚爱之人的去世,或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都可能诱发BFRB行为。

2. 负面情绪:包括压力、焦虑、抑郁等。BFRB行为之所以难以停止,是因为它能提升情绪,让行为者产生成就感,从而缓解焦虑。

3. 病态的自我梳理:心理学家认为,BFRB行为与患者的身体自尊较低有关。这是一种自我整理行为,患者内心对梳理有着一种病态的欲望,反映出他们对自己身体的苛刻要求。

4. 人格因素与遗传:研究发现,开放性、质得分高,或宜人性得分低的人更容易出现BFRB行为症状。BFRB行为也具有家族遗传性。

5. 大脑疾病:脑科学心理学家认为,BFRB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可能是大脑中基地节和皮质纹状体回路受损引起的。BFRB之所以会出现“痛并快乐着”的情况,是因为冲动控制障碍导致大脑多巴胺奖励系统失调。

有些家长可能认为咬指甲只是小问题,放任不管。但孩子长期咬指甲可能会引发感染、影响牙齿美观、导致指甲变形以及危害心理健康。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改掉这个“坏毛病”呢?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尽量剪短指甲,贴上胶带、贴纸或戴上手套;培养一个新习惯来替代咬指甲,如玩弹性橡皮泥或压力球;循序渐进地改变习惯,先从不咬拇指指甲开始。

你平时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指甲?指甲的外观细节往往隐藏着健康秘密。如果出现横纹、发黄、黑色竖线或白色斑点等异常现象,可能是健康出现了问题的信号。应该保持警惕并及时就医检查。

咬手指的坏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矫正可能会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如果你也有咬指甲的习惯,可以尝试上述的戒除方法。如果无法自我矫正,可以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重要的是不要因此感到尴尬或羞耻,积极面对问题才能更好地恢复健康。

参考资料:

在澳大利亚的Whithorn案例中深刻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因为不良习惯如持续咬指甲所带来的潜在危害对于这一行为的深入了解不仅揭示了可能的健康风险同时也为克服这一坏习惯提供了可能的方法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这个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科普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预防潜在风险。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Whithorn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孩由于在学校遭受欺负找到了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咬指甲但是不幸的是这个习惯不仅带来了感染甚至使她面临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这样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