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最出名的情诗
在漫长的岁月里,许多家长都在思考如何培养出如林徽因般优雅的女儿。单纯地追求物质上的富养是远远不够的。林徽因那份淡然的气质,是金钱所无法塑造的,她的富有源自于精神层面。林徽因怀揣着对生活的执着追求,一生致力于成为建筑师。当时大学里并不女学生建筑专业,于是她选择了进入美术学院。凭借着她的毅力和自学,她最终成为了当时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这展现了她的才情与坚韧。
对于林徽因来说,她对诗歌的热爱完全是源于内心的兴趣。徐志摩便是那个引领她走进诗歌世界的男子。当她16岁时与徐志摩相识,他的情诗将她带入了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境界。虽然两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但林徽因对诗歌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本期将与大家分享一首林徽因创作的凄美情诗,其名为《深夜里听到乐声》。这首诗创作于1931年,是她于香山养病期间的心灵写照。全诗从开篇起便如清泉流淌于心间,道出了爱而不得的痛苦。
这首现代诗不仅工整度高,还充满了古诗的韵味。全诗以三句为一节的形式呈现,长短句相间,不仅诗句对称,而且每节都换韵,使得整首诗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美得令人陶醉。
诗中描述的关门后的波斯菊花海令人沉醉其中。接着是第二节中女子听曲的内心反应,她泛红的脸庞了她的心声,她知道这是为她而弹奏的曲子,也明白了对方的心意。她却只能静静地聆听。第三节中,那琴声愈发凄凉,她虽懂得却无法回应,这体现了她的无奈与身不由己。
诗中后续的章节道出了无法在一起的缘由——生活有其既定的轨迹,无法轻易打破。虽然悲剧的爱情有多种原因,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两家世仇而不能在一起,梁山伯与祝英台因错过而无法美满,但诗人并未对爱情绝望。她在最后一节为诗中伤情的女子设下了一个美好的幻想:若有一天他们能同时拨动那根琴弦,或许爱情便能开花结果。这里的琴弦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或许是一种经历,或许是在有情人敞开心扉的瞬间出现,但具体是什么则需要他们自己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