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写守株待兔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初探寓言,明确主题

1. 引领同学们进入寓言的世界,本单元主题为“寓言故事”。

2. 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寓言故事,领悟其中道理。习作要素是清晰描绘图画内容。

3. 深入解析寓言的定义: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形式,寄托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其故事主角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4. 寓言是生活的镜像。通过阅读寓言故事,我们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深刻道理。让我们一同打开书本,领略寓言的真谛吧!

学习任务二: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 通过图片游戏,激发同学们对寓言的兴趣。

2. 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猜测这是哪个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狐假虎威等)

3. 再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同学们了解另一个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简单介绍韩非及其著作《韩非子》。

4. 《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便出自韩非的作品《韩非子·五蠹(d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古人用文言文记录的生动故事。

学习任务三: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 自主阅读课文,提示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把句子读通顺。

2. 同桌合作,共同学习生字词。

3. 朗读课文,先听课文朗读,再自由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最后进行班级展示读。

4. 字词检测,学习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重点提示生字的读音、结构和意义。

5.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次阅读课文,结合阅读经验,简述课文讲述的故事。

学习任务四:深入理解,探究大意

1. 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课文大意。

2. 独立思,与同学讨论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展示交流结果,详细解析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 完整阐述课文大意:宋国有个农夫,他的田中有一根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死了。于是这人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但最终没有得到兔子,反而被宋国人嘲笑。

课后作业

1. 熟练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守株待兔

起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经过——释耒守兔,冀复得兔

结果——不复得,为宋国笑

注:耒为古代农具名,“释”意为放下,“冀”意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