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制瓷器鉴定


爱茶之士,往往有些他人难以理解的收藏癖好。

在茶的收藏领域,有一位姓陈的老前辈特别引人注目。他的藏品不仅仅是各式各样的茶,还有各个年代的朱泥壶、紫砂壶。他的会客室里,沿墙摆放着玻璃展柜,展示着他大半生的收藏。展柜中,不仅有早期的茶文书资和古董茶,还有他研究茶区得来的成果。展柜上方还有壁橱,存放着他珍藏的宝贝。而会客室座席背后的展示架,更是精致无比,存放着诸多年代久远的朱泥壶和紫砂壶。

老先生泡茶时,总有一个特别的起手式。尤其是泡早期的普洱茶时,他总会先用沸水在瓷盖碗内洗茶两次,等茶饼稍稍舒展,再移入壶内正常冲泡。他解释说:“那个时候的普洱茶不太干净,怕污染了壶。”早期的普洱茶制作较为粗犷,生产环境的卫生条件一般,而好的紫砂壶又有较强的吸附性,这对爱茶又爱壶的他来说,却成了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或许,先用瓷器洗出杂质,再用紫砂壶冲泡,既能避免壶“串味”,又能借助紫砂的特性提升韵味。

◆ ◆ ◆

孟臣小品

“紫砂”是宜兴特定地区出产的泥料制成的适制器皿。紫砂并非都是紫色,它的色泽和泥料特性细分出紫砂、红泥、段泥、绿泥、黑铁砂等不同矿料。随着风化时间、练泥提纯以及窑烧温度、次数的差异,同样的泥料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就像茶叶一样,同一片茶园,采摘时间、标准不同,或是制作手法调整之后,成茶的外观、韵味也会有所不同。

紫砂壶的历史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宜兴的僧人和书童供春从制缸、瓮的原料中选出细土,澄练后制成茗壶。1976年的考古发掘在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附近发现了古龙窑遗址,出土了紫砂残器,证实了紫砂器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中晚期。那时的饮茶方式与现代不同,紫砂壶可能还不具备现代的“泡茶”功能。

与现代泡茶习惯相吻合的小品壶,大约始于明末清初。据说,明天启、崇祯年间有制壶能手惠孟臣,擅长制作小壶,被时人推崇。随着时间的推移,“孟臣”成为小品壶的代称,品牌效应如涟漪般扩散。如今的紫砂壶市场,以孟臣为款的紫砂壶仍有一定的市场。

茶、茶具与喝茶方式三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传说苏东坡到义兴时,发现当地的紫砂器煮水更宜品茶,便兴致高涨地设计了一款紫砂壶。而清代袁枚也曾因武夷茶的浓苦口感转而欣赏当地的泡茶方式,感叹这种冲泡方式能让茶味更加丰富。

◆ ◆ ◆

风化陈腐出好砂

真正的紫砂得来不易。从地下开采出来后,需要经过风化、陈腐等自然过程,才能得到优质的泥料。风化让矿料在干湿交互间自然碎裂,形成自然的腐殖酸,一方面使可溶性盐类物质溶解,提高泥料的耐火度与纯净度;另一方面也使泥料品质更好、发展性更大。陈腐则是将风化后的矿料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置于适宜的环境中,促进泥料的进一步成熟。

泥料的新与老通常指的是风化和陈腐期长短的差别。陈腐后的泥料进入练泥的工序,就能制作成各种紫砂壶了。从喝茶的角度来说,泥料与烧制方法无疑是影响茶汤表现的重要因素。

我曾用老厂壶与新出厂的紫砂壶做过对比。在器型与茶水比相同的情况下,老壶能降低茶汤的燥感、提升润度。而新壶在发茶性、提香方面比较明显。这种差异除了源于泥料的差异外还与烧制工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