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在韩文版序言中提及,此书以回忆为脉络,虽非自传,却饱含了童年与少年时期的真实感受。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我七岁那年被父亲孙广才送人。五年后,养父离世,我再次被遗弃,归家时却遭遇家中失火,被视作灾星。加之我曾被领养,感觉自身始终如过客般游离于家庭之外。

家中长兄深知欺负我可以免于父亲的责罚,曾用镰刀划伤我的脸庞,而我在后反被严厉惩戒。我对此家毫无归属感与安全感,常有寄人篱下之感。每一步行动,每一次对话,都需要小心翼翼,不断观察大人脸色。久而久之,我逐渐认同了局外人的身份,与家庭渐行渐远。

后来,我的弟弟因救人溺亡而得赔偿金,但父亲却拒绝了这看似天降的横财。并非因其高尚,而是想借此机会为英雄事迹造势。广播里持续的宣传令父亲和哥哥产生了期待,然而最终并未等来领导的慰问与奖励。失望之余,父亲竟向被救者索要更多赔偿金,未果后更是对人家施以。这导致父亲锒铛。

出狱后的父亲彻底沦为,他怨天尤人,归咎于时代与他人。他将愤怒撒向亲友与邻里,更是抛却道德与操守的约束。于是,他的恶行愈演愈烈。

彼时父亲与寡妇私通,他们已不再顾及世俗眼光。这恰如荷楼梦中所言:家庭的败落往往从内部开始。那么这个家庭究竟腐朽到何种地步?大哥宋冠平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却惨遭父亲。这一连串事件激化了家中的矛盾冲突,导致父亲更是在无意中猥亵了儿媳并招致了哥哥的激烈反抗。

多年后哥哥经历坎坷的婚姻生活,却仍需为生活而努力拼搏。而父亲则更加恶劣至极,偷窃、无赖之行径不断。他最终毁掉了哥哥的生活,一个夏天的某日再次对儿媳做出不当之举。当哥哥得知真相后愤而反击,用斧头与父亲对峙并最终导致其重伤。

在这样的事件之后,这个家似乎陷入了无尽的深渊。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为家庭奉献着一切。然而这种奉献似乎已变得毫无意义且空虚。母亲离世后,父亲冷漠如初甚至在寡妇家中继续饮酒作乐。直到夜深人静时才流露出些许人性之悲凉。

在这混沌的时代里人们无法找到希望之光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在迷茫中成长故事听来荒诞又残忍但它们却有着真实的背景和依据是余华将它们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这就是一代人的故事。

这种不确定性给一代人带来了巨大的焦虑他们不知道自己坚持的信念是否真的有价值他们也不确定自己多年的坚守是否只是一场空谈和虚妄于是他们陷入了无目的的挣扎和自我否定之中生命的存在仿佛陷入了巨大的虚无之中。

我们批判过去时代的愚昧、残忍和可笑但从生命的意义角度来看似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差异并不大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信念并在临终时深信不疑否则人生就可能会显得毫无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自我安慰的结果是我们在自我说服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从某个角度看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感到迷茫不可靠似乎我们仍在细雨中呼喊寻找着什么。

总之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烙印看到了人们的挣扎与迷茫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或许这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