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近期在内蒙古举行的一场新年文艺演出上,精彩节目吸引着每一位听众的目光和耳廓。第六代乌力格尔传人李格根株格用其独特的演绎方式,为大家献上了《江格尔传》的经典曲目。

该说唱艺术,其语言优美,人物塑造生动,情节传神。加上浑厚深沉的音质和草原韵味的四胡伴奏,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现场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视听盛宴之中。

乌力格尔,源自草原的说唱艺术,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及辽宁等地的蒙古族聚居区,它都有着广泛的流传。

乌力格尔在民间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为口头说唱无乐器伴奏的“雅巴干乌力格尔”;另一种则是有乐器伴奏的“胡仁乌力格尔”,类似于现代的说唱音乐。而李格根株格的表演,正是后者中的佼佼者。

李格根株格,生于90年代末的科尔沁草原,自幼随父学艺。在草原上,无论是蒙古包内还是旷野之上,只要一曲四胡响起,他便能展开一场动人的说唱表演。

乌力格尔不仅超越了“说书”的字面意义,更是一种具有强烈音乐节奏性和叙事性的传统音乐。其唱词多变,通常以三至五字为一句,四句一节,节奏感强且富有韵律。

据乌力格尔艺术大师甘珠尔介绍,乌力格尔不仅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还体现了劳动的情感与追求。在乌力格尔的陪伴下,草原牧民在听书中沉醉其中。

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还带着这份技艺走遍世界舞台。就在前不久的欧洲巡演中,他的出色表现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与赞赏。

蒙古族民间有句俗语:“一日无书听,犹如三日不食。”可见乌力格尔在蒙古族心中的地位之重。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日常生活,其内容题材都极其广泛。

冬日里,在寒气渐浓的内蒙古草原上,虽然白雪覆盖着大地,但蒙古包内围炉听书的人依旧不少。在温暖的光线中,他们沉浸在乌力格尔带来的故事情节中。

在草原上,艺人们身背四胡或马头琴漂泊,无需舞台、服饰等装饰。他们的歌声伴随着乐器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传达着来自古老传统与自然间的和谐与魅力。

这一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草原牧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文化的精髓。它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