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冰雹出现在暖季


气象部门的短时临近预报究竟是何物?它与常规的天气预报有何不同?近日,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技术总师郑永光对此进行了解读。

短时临近预报涵盖了天气预报业务中的两个重要部分:短时预报和临近预报。前者主要对未来2至12小时的天气进行预测,后者则着眼于未来0至2小时。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强对流天气频发,如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等,这些天气具有突发性强、尺度小、演变快和致灾性强的特点。气象部门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报显得尤为重要。

短时预报与临近预报主要针对强对流天气展开工作。相较于更长时间的天气预报,短时临近预报的精确度更高。它基于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多源观测资料,再结合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提供区域更精细、更高分辨率的天气预报。

那么,短时和临近预报是如何进行的呢?郑永光介绍,临近预报是从“0”时刻开始的,即对当下实况天气进行监测。这一过程依赖于预报员或算法软件从现有的观测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监测是临近预报的起点和基石。而短时预报则是以快速更新的高分辨率数值(集合)预报为基础,结合天气监测产品展开。

针对这两种预报方式,气象局已经研发完成了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3.0)。今年6月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至3小时雷达回波的预报能力。

短时临近预报依然是全球气象学界的一个难题。郑永光解释道,这是因为短时临近预报所面对的是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个头小”、生命史短且变化多端,给预报工作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强对流等天气过程在时间上的突发性也为准确预报带来了困难。

近年来,气象中心通过实施多个重点研发专项、引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推动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的发展。郑永光认为,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是一个气象综合实力的体现,需要各种观测手段、数值预报以及数据传输的信息化支撑,因此预报能力的提升是一场“静悄悄的”。

回顾此次屏山县的强对流天气事件,正是得益于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和及时响应,才成功避免了可能的人员伤亡。这也再次凸显了短时临近预报在防范应对强对流天气中的重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