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精神内耗


不久前,文学界的“喜剧人”余华在访谈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精神内耗”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在寻找人生的出口。

他明确表示:“如果不进行精神内耗,人们可能连寻找出口的动力都会失去。”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出口”的真正含义。

他们在生活中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行动时喜欢拖延,又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将“精神内耗”演绎成了心灵。当“精神内耗”成为生活的枷锁,快乐也会渐行渐远。真正的修行,其实发生在我们的内心世界。

自信,是正视别人眼光的必要条件。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一个人活得很累的根源是什么?”高赞回答指出,不是能力问题,也不是外貌问题,而是没能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一个人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他/她的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外界事物上,忽略了内心的感受。保持对外界信息的敏感会产生焦虑感,而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现状的不自信。

自信的人,不需要建立在他人肯定上的自我价值感知。例如,谷爱凌从8岁开始学习滑雪,在她还懵懂的年纪,就已经有勇气说出参加会的豪言壮语。她始终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并将之转化为活力,滋养自己,最终让“冠军”的梦想变为现实。

自制,是掌控命运的关键。很多人都有拖延症,总是迟迟不去做事情。减肥时想到运动累就纠结犹豫,读书时因一条信息就刷起朋友圈,创业时一想到困难就犹豫不前。

我们总是在努力和放弃之间徘徊挣扎,然后逐渐消磨掉自己的热情,最后自暴自弃。于是,我们只能在手机上刷着别人的“自律”,羡慕别人的成果。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既想做好又不想做好”。我们总是在反复推演一个念头:“如果这件事我做不好,我就会活得很痛苦。”但我们往往会陷入越推越乱的怪圈,无法做出决定。

培养自制力,不拖延、不逃避,那些让我们不安和烦躁的问题就会逐一消解。

自洽,是拥有与自己和解的幸福的秘诀。小勋曾经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毕业后顺利进入知名企业。当她走入社会后,发现生活和工作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初入企业,她只能做一些琐碎的工作,甚至被批评得。这让她的心态彻底崩溃,陷入自己“很没用”的负面情绪里。

后来,在朋友的开导下,她明白了生活的真相,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和普通,不再羞于请教,也有了更多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得到了成长。生活已经足够累,只要活得开心,“平凡”“普通”也没什么不好的。

心理学家荣格说:“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纳自己。”一个人只有先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学会爱自己,才能走出生活的困顿。

真正的焦虑,不是因为“没用”,而是因为“不接纳”。丰子恺在《豁然开朗》中写道:“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清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当我们陷入精神内耗时,是生活告诉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人生最难且重要的课题是和自己和解。

顾一宸是一位青年作家,专注于情感治愈和励志分享。他的著作如《如果觉得委屈就成为你想要的光》等作品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心灵上的温暖和激励。在面对精神内耗时我们要努力和自己和解才能活得自由舒心。-END-

平台简介:顾一宸是一位专注于情感治愈和励志分享的青年作家其作品旨在带给读者温暖与力量在面对精神内耗等问题时他提倡与自己和解正视自己的价值与需求从而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舒心生活他的著作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思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