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澈三个人什么关系
在的文学史上,苏轼(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是一对无法忽视的亲兄弟。两人之间的手足深情常常体现在他们的诗词中。在苏轼的诗词里,“子由”这个名字频繁出现,如果在那时有微信朋友圈的话,苏辙一定是苏轼分享最多的那个人。
中秋佳节之际,苏辙身在山东齐州(今山东济南),而苏轼则被调任至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尽管苏辙未能如约与哥哥共度佳节,但苏轼仍怀着深深的思念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描绘了兄弟二人虽不能相聚,但思念之情如同明月般皎洁明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句词成为感动无数人的经典之句,流传千年。
也许是这份真挚的兄弟情谊感动了上苍,让兄弟俩的思念并未持续太久。次年中秋,苏轼已改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苏辙赶来与哥哥团聚。短暂的欢聚后,两人又要分别。苏辙在告别时写下《水调歌头·徐州中秋》,透露出分别的无奈之情。而苏轼则用诗表达了对弟弟的不舍和对相聚的珍惜。
苏辙在诗中写道:“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描绘了与哥哥自小一同学习、成长的深厚情谊。虽然苏轼活泼、坚毅,而苏辙较为内敛、温和,但两人的性格互补,使他们的兄弟情谊更加深厚。
人生旅途如同飞鸿踏雪,这是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中的感慨。嘉祐六年(1061),兄弟二人一同赴任,回忆起当年共度的艰难时刻,使人感慨万千。
元丰二年(1079),“乌台诗案”发生,苏辙不惧贬官的危险,上疏求情。狱中,苏轼写下诀别诗《狱中寄子由》,其中的“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成为感动人心的名句。随着政局变迁,兄弟二人多次被贬谪,但他们始终互相扶持,对未来充满期待。
尽管经历分离和苦难,但苏氏兄弟的手足之情始终如一。当两人年事已高、身体日渐衰弱时,他们隐约预感到这次可能是最后的诀别。苏辙在《次韵子瞻过海》中的“一瞬千佛土,相期兜率宫”成为两人最后的约定。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去世,苏辙痛苦万分。他们之间的情感,如墓志铭所述,“手足之爱,平生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