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首饰中珐琅工艺是什么(详细资料介绍)

谈到珐琅,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它在生活中其实并不陌生,我们通常称之为“搪瓷”。珐琅,是一种无机玻璃质材料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具体来说,它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所形成的。
珐琅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期,珐琅就从古西域传入我国。它是一种硅酸盐类物质,基本成分包括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等,与玻璃同属于硅酸盐类物质。珐琅能够附着在金属表面,展现出宝石般的色泽和质感。
在明代,珐琅工艺得到了大力发展,特别是景泰年间,人们制作的珐琅多以孔雀蓝为主,这一工艺因此被称为“景泰蓝”。当时的珐琅制品深受皇室喜爱,成为各朝代的御用品。到了清代,西洋珐琅从广州传入,并在广东大量生产,所制珐琅制品专供皇室使用。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经济起步,珐琅因其独特的优势而风靡一时。珐琅不仅价格便宜,而且美观,无机玻璃在高温下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够塑造各种造型和纹理。珐琅是金属材料,质地坚硬,耐摔、耐磨且耐用。这些特点使得珐琅成功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近年来国潮文化的兴起和黄金市场的热潮,珐琅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市场上出现了多种与珐琅相关的名词,如滴胶、烧蓝等。为了明确这些名词和珐琅制品的鉴定方法,2022年自然资源部发表了《珐琅鉴定与分类》。
根据该规定,珐琅是通过特定工艺技法填嵌或绘制在金属胎体上的釉料粉末,经高温加热熔融后附着在金属胎体上具有装饰性。而鎏彩是一种由树脂和添加剂混合组成的有机物,可加入无机物粉末填料,经过固化形成附着在金属饰品表面的材料。市场上宣传的宝石珐琅属于仿宝石的一种,是通过多次烧制、磨光模仿天然宝石外观特征的珐琅制品。
珐琅制品可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和胎作工艺进行分类。市场上认为经过高温焙烧的珐琅制品具有宝石般的光泽和质感,耐腐蚀、耐磨损、耐高温、硬度高等特点,称为“高温珐琅”。而与之相对的“低温珐琅”则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外观。
鉴别高温珐琅和低温珐琅,可以通过观察、手摸、用放大镜看以及测试硬度等方法进行。两者在成分、烧制效果和性质上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观察和鉴别。珐琅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历史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