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否定句中否定词的位置


【语言论坛】

作者:黄修志(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与闫晓涵(鲁东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最近,关于山东方言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康辉与著名主持人倪萍的小视频,围绕山东方言中的倒装句引发了一场热议。许多网友对山东人在聊天时常常不自觉地使用倒装句充满好奇,这种语言现象透露出山东人的直爽和乡土情感。也有语言学者对此展开深入研究,探讨了山东方言的独特魅力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自古以来,山东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孔孟之乡和古代诸子百家的摇篮,山东在文化发展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方言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早在西汉时期,山东境内就已存在齐、鲁、东齐三个方言区。现代山东方言属于官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独具特色,就像一个巨大的语言宝藏。

一提起山东方言,人们首先会想到一些典型的词汇。其中,“俺”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同时还有“咱”和“恁”等。在词缀方面,“大”作为尊称前缀广泛使用,如“大姨”、“大婶子”、“大妹子”等。山东方言中还有很多带有“子”后缀的词汇,如“馃子”(点心)、“牙花子”(牙床)等。

除了词汇,山东方言的句式也有其独特之处。在比较句式中,临沂沂水地区常用“被”字表达比较关系。表示一方不如另一方时,临沂各地有“不跟”“不给”“不掩”等说法。在超过比较句中,青岛、烟台、潍坊等地区常用“起”字,语序与普通话不同。还有被动句式和一些特殊句式,如“家走”“家去”结构,以及表达主体感受程度的特殊语序等。

方言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世世代代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融合和加工的结果。现代山东方言直接源于明清时期的方言,并在各时期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人口流动,尤其是移民对山东方言的发展和扩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京杭大运河沿线商人对山东方言有所影响,如山东运河流域及其邻近方言中存在的助词“可/呵”。清朝初年,山东等地的流民进入东北或“关外”,也对现代东北、内蒙古等地方言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汉语方言是乡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情感纽带和文化世界。在新时代,我们应该科学保护各地区、各的语言文化,发掘其中的力量,最终汇聚到通用语言文字的浩荡干流中。这不仅有助于铸牢共同体意识,夯实文化认同基石,还能让每个人心中埋下“爱我”的种子,共享伟大复兴的幸福和荣光。

这篇文章来源于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