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个故事叫不辨菽麦,你知道它到底说的是啥吗?
“不辨菽麦”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十八年》,原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晋国时,晋国大夫叔向与他的一段对话。叔向向晏婴询问齐国内政,晏婴回答说齐景公在位时,国内有很多善于阿谀奉承、追求虚名的人,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只懂得如何博取君主的欢心。晏婴用“不辨菽麦”来形容这些人的无能和愚昧。
“菽”指的是豆子,“麦”指的是小麦,这两者都是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辨菽麦,意思就是连豆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比喻人愚蠢无知,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后来,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那些不识大体、只顾眼前小利、缺乏远见的人。
这个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有才能、有担当的人,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见解,能够明辨是非,关注国家大事,而不是只顾眼前的小利,沉迷于虚名浮利。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