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风雅颂是什么意思


诗是韵文的一种形式,因此必然押韵。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许多古代的押韵诗句在今天读起来并不再押韵。

具体到《诗经》,不仅因为语音的变化,还因为诗歌本身音律的发展,使得我们如今读起来可能觉得不太顺口。

什么是顺口呢?从音律角度看,首要的就是押韵。押韵的停顿在合适的位置,产生吟诵的节奏感,以及相同韵母收尾的心理愉悦感。其次是平仄通顺,汉字本身平仄交替前进,一二三四声的合理切换,保证发音的高低有致。

诗歌,朗读吟诵的通顺是最核心的要求。

那么为什么《诗经》中有些作品读起来不太通顺呢?

早期的诗歌作品,如《诗经》,是在音乐的基础上产生的,与音乐紧密相连。那时的诗歌都是附着于音乐之上的文字,并没有汉字平仄音韵一说。《诗经》由周王朝音乐机构采集的民歌和文人整理创作而成,包括“风雅颂”三类,都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诗歌的音乐性分为外部音乐性和内部音乐性。由于早期的诗歌作品都是为了演唱而作,声音在音乐的作用下会发生变调,外部音乐的作用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离开了音乐的变调,早期的民歌读起来并不顺口。这也反映在了文字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平仄通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字的发音在音乐下发生了变调。直到后来出现大量的徒歌作品时,人们在吟诵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字的发音问题并逐渐整理出汉字本身的发音规律。这就是诗的文字内部音乐性逐渐凸显的过程。随着佛教的兴起和汉字音韵学的飞速发展,汉字的四声标注法被广泛应用于诗词创作中。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汉字平仄概念被正式确立并用于格律诗的创作中。因此可以说,汉字音韵学以及诗歌音韵学的发展促进了格律的建立和完善,也使得诗歌得以真正独立成为一种适用于吟诵朗读的文本文体。同时代的唐诗因其音律的成熟和普及而展现出超越前代的卓越水平。但这并不是说唐前诗就没有音律佳作而是一个宏观比较的结果。关于押韵问题,《诗经》时期的诗歌也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押韵方式如隔句韵、排韵等但随着诗歌内容的丰富和文字表达的丰富多样后来的诗歌更加注重文字的精确性和表达的丰富性采用了更加严格的押韵方式从而使得诗句的表达更加精确生动当然这些并不意味着忽视了通顺和平仄通押的原则对于我们熟悉的《诗经》中的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押韵现象以及特殊的语音变化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比如《国风·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句子就展示了当时的押韵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汉字发音的历史变化而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历史变迁我们可以参考古代的韵书和现代的研究成果来理解古诗的韵律和历史演变对于《诗经》为什么不那么顺口的问题其实是因为中间隔了上千年文人们创造了汉字音韵学和古诗词格律使得诗句越来越顺口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应当通过不断学习和理解来把握诗的美妙和韵味所传达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