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涂什么可以不被臭虫咬


春天万物复苏,各种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外出踏青游玩的人们需要警惕昆虫叮咬。医生提醒,除了常见的蚊子,蜱虫、蜜蜂、蝎子等也会咬伤或蜇伤人。一旦被咬伤或蜇伤,应该如何应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蜱虫

蜱虫在春、夏、秋季活动较为频繁,一般从4月持续到9-10月间。蜱虫是吸血类昆虫,若携带致病性微生物,可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被蜱虫叮咬后,可能会感染81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蜱虫病会导致及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较高。

应对措施:

1.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生拉硬拽。可用、氯仿等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

2. 取出蜱虫后,用碘酒或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叮咬部位发炎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马蜂

被马蜂蜇伤后,局部皮肤会出现疼痛、、红肿等症状。若身体多处被蜇伤,还可能引起、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严重过敏者,可能引发荨麻疹、鼻炎等,甚至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昏迷等。

应对措施:

1. 被蜇伤后,可挑出蜂刺,用肥皂水清洗肿胀部位,或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

2. 疼痛剧烈时可服用止痛物,将生姜、大蒜等捣烂涂在伤口处。

3. 如出现头疼、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蜈蚣

蜈蚣在3月到5月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因此这段时间频繁出现。被蜈蚣咬伤后,易出现麻木、红肿、疼痛、等症状。

应对措施:

被蜈蚣咬伤后,可用碱性液体中和毒液。然后立即用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冲洗,涂上较浓的碱水或3%的氨水。也可用鱼腥草、蒲公英外敷,然后立即就医。

恙虫

每年6-10月是恙虫病高发期。恙虫仅幼虫阶段会叮咬人或动物。被恙虫咬伤后,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病菌会进入,引起、叮咬处焦痂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应对措施:

恙虫喜欢叮咬隐位。被叮咬后如有焦痂,需细致检查方能发现。一旦,要检查身上是否有发黑焦痂。恙虫病不会人传人,可按医嘱服用多环西素治疗。

外出游玩预防为先

预防蚊虫叮咬是首要任务。五一假期外出游玩时,要做好物理防护。

1. 避免到昆虫较多的花丛、草坪等地长时间坐卧或玩耍;

2. 如需前往,建议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及长裤,扎紧袖口和裤管;

3. 在皮肤部位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

4. 家中有宠物的人,更容易惹上蜱虫,需格外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