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什么意思的意思


《资治通鉴》中提到:“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味着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逐渐修炼成为君子。

“止”这个字,在商代甲骨文及金文中初现,本义为足,包括脚趾、地基、举止等含义。后来,由于走路到达目的地后自然不再继续前行,“止”字逐渐引申出“停止”的意味。历史上许多先贤都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比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有言:“事情半途而废则无功,耕作懈怠则无收获。”这告诉我们,“止”与“不止”的结果截然不同,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一道理在学习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正如著名的“荷花定律”所描述的那样,荷花每天以两倍的数量开放,如果要在第30天铺满整个池塘,那么在第29天,荷花就已经开了一半。这个定律形象诠释了坚持到底的重要性。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如果我们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那么很难取得显著的成就。

古人教导我们,有志之士珍惜年华,贤人珍惜时光,圣人则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坚持不懈的人,总是珍惜大好年华,深知一寸光阴不可轻的道理。在时间的流逝中,只有那些珍惜时间并将时间转化为知识积累的人,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善于利用时间,如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时间读书。同样,一代文豪欧阳修常在马背上、枕头上、厕上思考文章,从而完成创作。这些先贤的求学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作之不止”还体现了一种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即使面对逆境和困难,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唐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即使年岁已高,仍然坚持治学不止。他认为年龄并不是障碍,只要心中有学,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历史文献学大家张舜徽也认为,很多学者在面临艰难困苦的境遇下仍然奋发进取、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成就。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求学的道路上如同攀登万仞山一般艰难险峻要想领略美景就必须勇往直前不畏艰难。治学过程中需要摒弃虚假和浮躁的心态下苦功夫真学问。以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为例他通过长时间地查阅报纸书籍深入各阶层体验生活最终完成了这部巨著。他的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苦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