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远古的意思相近的词(详细资料介绍)


丹凤千字科普:远古的意思相近的词(详细资料介绍)  

远古时代的历史,主要是依靠口述来传承的。那时没有文字,所以无法记录,只能通过口传耳授的方式流传下来。随着文字的诞生,才有了诸如盘古开天的神话,以及黄帝、炎帝、蚩尤这三位部落首领争夺天下的故事。他们分别领导着不同的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名称。蚩尤领导的部落被称为九黎族部落,他所领导的也被称为“黎民”。而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联手,对抗实力强大的蚩尤部落。

黄帝的后代被称为百倏,贵族开始有了各自的姓名。人们将“百倏”逐渐演变成了“百姓”这个词。也就是说,“百姓”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而“黎民”则是蚩尤的子孙。无论是“黎民”还是“百姓”,他们都是儿女。

虽然“百姓”一词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贵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的代名词。与“黎民”近义词如黎庶、黎氓、黎苗等,都表达了民众的意思。这些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如在杜甫的诗篇《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中,就有“黎元”指老百姓的用法。

在战国时期,老百姓通常被称为“黔首”。黔有黑的意思,古时候的老百姓不能戴帽子,露出黑黑的脑袋,因此得名。秦始皇时期甚至专门下令将老百姓称为“黔首”。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老百姓只能穿着质地粗糙、价格便宜的麻布衣服,因此“布衣”成为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又因为平民常常穿着白色的衣服,所以“白衣”也被用来指代百姓。百姓又被称作白士、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氓”(萌隶、氓隶)也是古代对老百姓的称呼,多指失去土地外来迁移的居民。《诗经》中的《氓》篇就有这样的用法。而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等也是百姓的别称。

古代文献中还有很多关于百姓的称呼,如“庶、、庶人、生灵、民”等。我们常用的“苍生”在晋书中已被使用。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唐僧骂孙悟空时使用了“平人”这个称呼。而“野人”则是指那些种田的穷人,因为在田野里耕种,所以被称为“野人”。《孟子》中就有“无君子莫治野人”的说法。“小人”也是指普通民众,绝非贬义,《尚书》中就有“不闻小人之劳”的说法。

  丹凤千字科普:远古的意思相近的词(详细资料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