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年跟平年的计算方式
前面两期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阳历、阴历以及农历等历法的起源和特性,本期我们将重点解析历法中常常引起混淆的一个概念:“闰年”和“闰月”。
在日常使用的历法中,涉及到“闰”字的术语实际上只有两种,即阳历中的“闰年”和农历中的“闰月”。但通过上一期的介绍,我们发现还有一种“闰年”出现在历中。那么,它们之间究竟如何区分呢?
我们来探讨阳历中的“闰年”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的实际时间比阳历规定的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秒。每过四年,就会多出约1天的时间。为了弥补这一时间差距,阳历每四年增加一天,这一年即为“闰年”,共有366天。人们发现按照每四年一闰的方法,实际时间仍然会有微小的误差。为了校正这一误差,人们在每400年中减少了三个闰年。而关于闰年的那一天应该放在哪个月增加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罗马人的二月份只有28天,因此闰年的那一天被放在了二月份,使得闰年的二月份有29天。
关于阳历中的“闰年”的计算方法,可以总结为:年份如果能被4整除且不能被100整除,或者是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即为闰年。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样,每400年中应有97个闰年。
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农历中的“闰月”的概念。
由于月球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比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短约11天,因此每隔大约三年,太阴历就会比太阳历少一个月。为了平衡阴历和阳历的总时长,人们引入了“闰月”的概念。这样使得阴历的平均天数与阳历的天数相符合。农历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有12个月,而闰年则有13个月。
至于农历中“闰月”的具体计算方法,因为涉及到月亮绕地球的平均周期和朔望月的周期等专业知识,计算过程相对复杂。目前采用的是19年7闰的方法。而具体哪个农历月份会增加闰月,则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的。
我们来简要探讨历中的“闰年”。
历也通过设置“闰年”的方法来保持与月球绕地球的准确时间的平衡。其方法是:以30年为一周期,其中11年为闰年,每年在12月末加一天,另外的19年为平年。
通过本期的讲解,相信你对“闰年”和“闰月”的知识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提出。若想了解更多关于阳历和农历的知识,请点击以下链接。
(本文纯属虚构,数据等内容请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