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辄止对应下一句


《吹哨人》中薛晓璐导演的风格痕迹显著,从跨国制作到三角恋等情节,都让人想起她的前作《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吹哨人》并非是一部典型的爱情片,而是一部融入了多种元素的犯悬疑片。这种多元化的尝试却反映出导演在类型选择上的某种迷茫和过度执着。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导演似乎最终选择了妥协于消费逻辑,导致电影的主题表达受限,类型元素过于混杂,现实题材的开掘显得不够深入。

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可以感受到它沿袭了好莱坞高概念类型片的经典三幕式剧作结构,宛如主人公马珂的一场英雄之旅。这场旅途却充满了违反剧作原理的奇观场面,削弱了影片的现实力量。英雄之旅的模式源于古希腊神话,并在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英雄之旅》中得到阐述。这一模式在诸多成功的电影中都有体现,因为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体现。《吹哨人》在运用这一模式时,却因消费逻辑的指导,在第二幕中过度植入了动作、恐怖、灾难等元素,使得影片偏离现实题材本身,主题的批判力度也受到影响。

雷佳音饰演的马珂是影片的核心角色,他塑造的形象符合雷佳音一贯的平凡小男人形象。导演试图通过这一角色展现一个真实可感的平民英雄或反英雄形象,并为之做出努力。影片的第一幕铺垫了戏剧冲突和人物关系,建立了一个看似稳固的叙事基础。随着剧情进入第二幕,也就是英雄之旅的启蒙阶段,影片陷入了类型过度杂糅的混乱状态。动作场面的密集出现,不仅摧毁了已经建立的人物形象,也抹去了影片原有的现实底色。

影片的第二幕是问题最为突出的部分。从非洲调查能源公司开始,电影出现了大量特工电影的常见桥段,如易容、追逐等动作场面。这些场面虽然惊险刺激,但却缺乏对主人公马珂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探索。英雄之旅的启蒙阶段应该是英雄面对外部考验、不断与内心、寻找真我的过程,但本片在这一阶段却过于追求视觉效果的奇观化,忽视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展现。

影片的第三幕是英雄回归的阶段,但时长短暂且内容仓促浅薄。影片试图展示主人公面临的来自家庭、公司内部、媒体、社会等种种压力,但最终却以一种非现实的方式解决所有问题。贯穿影片始终的三角恋也以妻子对情人的和解告终,仍然陷入陈旧的性别关系中。反英雄马珂并未真正洗脱自己的道德污点,更谈不上崇高。

《吹哨人》因消费逻辑的过度影响,导致剧作结构失衡。原本具有商业价值的英雄之旅模式被消费逻辑所支配,损坏了电影的艺术价值,也削弱了题材的现实力量。这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