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造化钟神秀题字是谁写的


探寻泰山孔子登临处的秘密——一座碑石背后的故事

泰山登山之旅的起点,孔子登临处石坊巍然耸立,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两侧石碑:“第一山”碑和“登高必自”碑。在众多游客的目光之外,东侧有一块石碑静静矗立,它的题写者背后隐藏着一段丰富的故事。

当我们聚焦于这位名叫金棨的人物,你会发现他对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与贡献。金棨,一位清代的安徽休宁人,曾担任泰安知府,对泰山倾注了无尽的心血。

乾隆五十九年(1794),金棨来到泰安,开始了他的惠政之旅。清嘉庆二年(1797年),他修缮了三贤祠,以纪念那些在泰山读书研习的先贤。他还追建了洗心亭,寓意读书可洗心之意,并题写了一副对联:“云过峰头留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这副对联被刻于洗心亭北面石柱,字迹清晰,字体端庄。

金棨不仅擅长题词,还擅长摩崖石刻。在天街北侧的高崖处,他题写的“气通帝座”四字,仰望才能观,形容泰山之高,与的宫殿相通。这四个大字摩崖高110厘米,宽330厘米,大字径为95×70厘米,气势恢宏。

在岱庙配天门的方柱碑上,金棨也有一则记事刻于其中。这则记事记述了他清嘉庆五年(1800)的行程和心境。金棨对泰山的另一大贡献是山东各地捐树绿化泰山。他主持编纂的《泰山志》于嘉庆三年(1798)完成,而泰山种柏树记碑则记录了他带领人们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壮举。这块石碑现立于“登高必自”碑东侧,详细记录了捐树的细节和植树的意义。

金棨的贡献不仅为泰山增添了美丽的景色,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攀登泰山时,我们享受着金棨等人营造的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同时也感受到他深深的情怀和对泰山深深的热爱。这座石碑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泰山植树造林的历史和重要性。至今我们仍能在登山途中感受到金棨的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