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知道秘密是谁发的


随着寒冬的脚步日益临近,羽绒制品如羽绒服、羽绒被等在市场上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广大消费者的热衷之选。在这一热潮中,一些假冒的羽绒制品也开始泛滥,不仅在线上,也在线下市场中频频出现。

在直播平台上,部分主播展示的羽绒被样品与实际发货的商品大相径庭。主播们大力宣传的羽绒被,声称其物美价廉、保暖效果出众,且各类检测报告齐全。记者深入调查后却发现,直播间里展示的样品和消费者实际收到的货物根本不同。

直播博主向记者透露了他们的一种特殊手段:用“丝”代替“绒”填充在羽绒被里。这样一来,从外观和手感上几乎无法辨别产品的真伪。这种手段成为了他们控制成本的核心策略。博主谈起这种直播套路时显得颇为得意,他们为了防止消费者发现“破绽”,只在被子的一格内填充羽绒,其余部分则使用“丝”。

对于羽绒制品行业,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以“丝”充“绒”。在南通市南海路的盟庭家居,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生产的是填充“飞丝”的假羽绒被。“飞丝”是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的单根短丝,与羽绒极为相似,消费者很难分辨。商家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使用“飞丝”而非真正的羽绒。

除了在家纺市场存在这种情况,记者还发现,儿童羽绒服也存在类似问题。在江西省九江市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这里了众多羽绒服装企业,但儿童羽绒服的价格便宜得令人怀疑其质量。这些企业使用的填充物不仅包含“飞丝”,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与合格的“绒子”相比,这些填充物的保暖性能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商家使用的检测报告、标识等都是批量采购的,成本极低。辅料店的工作人员甚至主动给客户提供建议,如何在外观和标识上尽可能地以假乱真。这些商家心知肚明这些伪劣产品无法过关检测,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仍然选择违规售卖。

这些假羽绒制品不仅流向普通消费者的家中,还会流向酒店、民宿等场所。商家的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存在安全隐患。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