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二十四史真有料,组成部分了解一下!


好的,我们来了解一下“正史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

“正史二十四史”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单一实体,而是对中国历史上被官方认可的“正史”类史书的统称。这里的“正史”特指按照一定的体例(主要是纪传体,即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记述历史)编写的、具有权威性和正统性的历史著作。

其核心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二十四史”的名单: 这是这个概念最核心的内容。它指的是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的一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具体包括以下二十四部书:

《史记》(司马迁)

《汉书》(班固等)

《后汉书》(范晔)

《三国志》(陈寿)

《晋书》(房玄龄等)

《宋书》(沈约)

《南齐书》(王僧虔等)

《梁书》(沈约)

《陈书》(姚思廉)

《魏书》(魏收)

《北齐书》(李百药)

《周书》(令狐德棻等)

《南史》(李延寿)

《北史》(李延寿)

《隋书》(魏征等)

《旧唐书》(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贾纬)

《新五代史》(欧阳修)

《宋史》(李焘等)

《辽史》(耶律楚材等)

《金史》(徒单镒等)

《元史》(脱脱等)

《明史》(张廷玉等)

2. 体例(主要指纪传体): 这些史书虽然成书年代跨度极大,作者众多,但大多采用了“纪传体”这种体例。纪传体由司马迁的《史记》开创,它包含“本纪”(记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诸侯及勋贵家族事迹)、“列传”(记述重要人物事迹,包括名臣、刺客、商人、游侠等)、“书”(或称“志”,记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表”(以表格形式展现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这种体例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历史。

3. 官方认可与正统性: “二十四史”之所以被称作“正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在历史上被官方视为正统、权威的历史记录。从唐朝开始,官方就设有史馆,负责修史。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将上述二十四部史书列入《四库全书》,并御批为“正史”,这个名单才最终固定下来,获得了极高的权威性。

4. 内容范围: 这些史书主要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或夏朝)到明朝末年的历史。它们是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人物传记、典章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总而言之,“正史二十四史”的组成部分,主要就是指由二十四部采用纪传体编写的、被历代(尤其是清代)官方认可的、权威性地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总集。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