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西山啥意思


黄公望在至正九年,也就是公元1349年的正月里,被邀请为其友人班惟志画一幅名为《雪山图》的作品。绘画当天便赶上了天降大雪,雪山图的创作完成时,雪花停止纷飞。如此奇妙的时刻,被黄公望巧妙地记录在题记中:“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那时的大痴道人已有八十高龄,他用文字记录下这幅画诞生的特殊时刻。

自明清以来,这幅画以新的名字《九峰雪霁图》为人所知(如图一)。它得名于黄公望长期活跃的松江地区名胜之一的“九峰三泖”。画中远景的尖峭山峰和巨石堆叠而成的柱状主山构建了一幅充满仙气的画面,体现出画家的独特视觉想象力。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悬画月令”中的十一月应该挂雪景画以应景。班惟志的雪山画或许也有这样的意图。尽管比文震亨早了近三百年,这幅画的尺寸恰到好处,高117厘米,宽55.5厘米,正适合悬挂在书斋之中。在至正八年的冬天,雪迟迟未下,而黄公望一画雪图,春雪便纷纷洒落人间。

美术史上与雪相关的作品众多,但最有名的并非纯粹的雪景绘画作品。而是仅有28个字的书法作品。这反映了观赏雪虽美,但想象雪更为有趣的现象。公元四世纪的一个冬天绍兴降雪时晴时止,王羲之给朋友写信表达遗憾和对天气的问候。赵孟頫钟爱这封信的字迹并专门摹写了其中的四个字:“快雪时晴”,并送给黄公望。现存赵孟頫的这四个大字配上了一幅黄公望的雪景山水(如图二)。虽然画面中的雪景可能是后来加入的,但这幅作品中冷寂的白雪与热烈的红日形成的对比却让人印象深刻。远处的雪山顶升起红日或许暗示了某种内丹修炼的经验世界。换句话说,黄公望的雪景山水并非我们所见的普通美景,而是他内在视觉的奇妙体验。

宋代是雪景画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建立了一套专门的语汇来描述雪景中的各种元素和活动。韩拙在《山水纯》中提到冬天的雪景包括围炉饮酒、旅行等场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南宋《长桥卧波图》页展现了一幅雪后景色,画面中的活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如出行的文士、江面上的航行等。雪景使得某些地方成为了名胜之一景的特色所在。在人们的眼中景和人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关联——雪山因为人的活动成为景点而人的活动也因为雪景有了更深的意义。

黄公望的雪图与众不同它没有任何人物消除了常规的人类活动这可能意味着这幅画不仅仅是供人观看更是为了引发观者的冥想闭目。从一幅名为《槐荫消夏图》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盛夏午后槐树下文士在榻上午休的场景或许可以告诉我们雪的意象不仅仅是与冬天的寒冷相呼应更是以寒冷的景物来引发人的清凉之感。画面中的文士已惬意入眠他眼中的雪图或许已超越视觉层面触及心灵深处。雪图中的巨石和寒林下的水面以及驶来的小船都似乎在诉说着梦境的悠游与心灵的飞扬这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一次独特体验。(作者为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