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瓢一饮,回(颜回)不改其乐
□赵宗符
关于孟子的一些言论,有这样解读:
孟子提到孔子登高远望的经历,指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小了;而当他登上泰山,更是觉得天下都小了。这说明,一个人若是有深厚的学识和远大的志向,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便会更为广阔和深入。那些真正领略过大海浩瀚的人,往往不会被其他的小水洼所吸引;同样,那些在圣人门下求学的人,他们的眼界和追求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言论和见识。在探寻真理的路上,我们必须像流水一样,不断积累、充实自我,直到达到真正的通达之境。
孟子又提到一种人生态度:有的人鸡鸣即起,勤勉行善,他们是舜的追随者;有的人鸡鸣即起,但他们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们是蹻的追随者。要区分这两种人,关键不在于他们是否早起或者是否努力,而在于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真正的善良并非排斥利益,而是追求正当的利益。同样,追求利益也并非都是自私的行为,关键在于是否合理合法。我们需要警惕的是那些只追求个人私利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行为。孟子对于道德的要求是严苛的,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诸侯争霸时期并未得到广泛接受。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坚守道义的人的存在,我们的文化才能避免陷入现实的泥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对比那些曾经强大的帝国如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命运也让我们认识到坚守道义的重要性。我们要从这种比较中汲取智慧,深化对文化的理解。 孟子进一步谈到了不同哲学观念对人的影响。他认为杨朱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即使有利于天下的事情只需拔一根汗毛也不会去做;而墨子则主张兼爱无私即使牺牲个人也会为他人着想尽力做到有利于天下之事即使走到世界的尽头也在所不辞。而贤者则持中道既不会过于极端又不过于刻板保持灵活性以应对不同的状况这就更接近于正确的道理。然而仅仅坚持中道而没有灵活变通仍然是一种的表现。真正的中道应该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中庸之道的核心精神。儒家所推崇的人物如大禹颜回等他们不仅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行动而非死板地接受某种思想或理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