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笔记  

一、介绍刘湛秋——“抒情诗之王”的背景

二、引导活动

首先进行自读活动一:默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讨论:如何辨识自读课文?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1表示可以通过查看目录来识别。

学生2提到自读课文通常有旁批和阅读提示,而没有课后习题和预习。

教师进行默读指导,强调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接下来,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仿照句式,描述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教师补充特点如粗犷、细腻、奔放等。讨论全文的结构,并确认写作顺序是按时间即四季顺序展开。

接下来进行自读活动二:朗读课文,感受雨的美感。

学生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语段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如重音的运用。随后进行比读环节,学生们相互比拼朗读同一片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点评,鼓励学生们读出冬雨的平静和从容。

然后是自读活动三:仔细品文,进行旁批训练。

教师介绍旁批的概念,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旁批,体会笔墨的生动和表达的优美。学生们对春雨段落进行批注,并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掌声鼓励。

三、对比朗读

学生们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感受春雨和夏雨的不同特点。在朗读中,学生们思考历经春雨洗礼后的世界是怎样的,并体会副词的使用传神和动词的生动表达。

四、拓展延伸:书面习作

学生们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验,写一段表达对春雨或夏雨感受的短文。

五、小结

通过分析春雨和夏雨两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副词和动词的巧妙运用。教师鼓励学生们将这些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六、作业

基础性作业:阅读推荐的课外文章,选择课文中喜欢的一段进行背诵。

拓展性作业:运用想象或联想的方法为课文第四段做批注,并创作插图,将春夏秋冬雨的特点通过画图展现出来。

听课感悟: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教师需要巧妙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并通过赏析提升写作能力。在设计自读课文的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多参与、多体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才是最终的目标。

  七年级上册第三课《雨的四季》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