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怎么做豆腐人生四大苦
步入七步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深情地讲述着古老的豆腐故事:“那时,奶奶踏出家门,抬头仰望,满天繁星闪烁。邻居们也开始起床准备一天的劳作,奶奶便着手准备黄豆。经过一夜的浸泡,黄豆变得饱满。爷爷推动石磨盘,奶奶则细心地操纵石磨,黄豆化作豆浆。经过磨浆、煮浆、点浆等工序,豆腐逐渐成型。精心制作后,等待时间让豆腐自然发酵,待豆腐表面长出一层薄如蝉翼的绒毛,一份臭豆腐便大功告成。”
曾有一本引人注目的刊物预测:“未来十年,最具成功潜力且市场空间巨大的并非汽车或电视机,而是的豆腐。”对这一观点,我初时感到困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豆腐这一传统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市场潜力。
一次与朋友聚餐时,他们提及要去昆明七步场村品尝独特的豆腐宴。据说那里的豆腐能变幻出五六十道风味各异的佳肴。为了满足好奇心,我们一同前往七步场村,在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豆腐的传奇故事。
七步场村是一个因豆腐而声名远扬的古老村落。早在西汉时期,该村就已隶属于益州郡之滇池、谷昌两县。在七步场村豆腐博物馆附近约两百米处,矗立着一棵古老的庆符寺古柏树,这棵树源于康熙年间,而庆符寺则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根据1950年呈贡县志的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七步场村就已开始制作板豆腐、卤豆腐和臭豆腐。当时,制作豆腐的户数达一二百户,名扬四乡。村落中丰富的豆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尽管时光荏苒,这里依然有匠人采用传统工艺,遵循古老工序制作和烹调豆腐。
七步场村位于呈贡新区中心,依山傍水,气候宜人。村落坐北朝南,距离呈贡老城和市级行政中心均约3公里。虽然曾经全村几乎都在制作豆腐——俗称人间三大苦之一,但在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七步场村的豆腐产业达到了巅峰。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新食品的出现,豆腐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康、生态的饮食方式。到了2014年,七步场村的豆腐更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大大小小的豆腐餐厅遍布全村,每天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品尝。
其中,七步场村最有名的当属青方臭豆腐。我有幸联系到了李感良师傅——七步场村豆腐的非遗传承人。凌晨五点多,我赶到他的老作坊,想要亲眼见证豆腐的制作过程。虽然未能如愿参观全程,但我依然被师傅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豆腐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从选豆、浸豆、磨豆、滤浆到煮浆、点浆、成型等步骤都需要精细操作。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的心血和技艺。选豆时要选用色泽光亮、籽粒饱满的大豆;浸豆时要使豆粒吸水膨胀;磨豆时要将大豆粉碎成豆浆;滤浆则要除去豆渣得到溶胶体豆浆;煮浆时要控制温度以有害物质并使蛋白质发生热变性;点浆时则要加入凝固剂使豆浆变成豆腐花;最后一步是成型,将豆腐花包裹压制成块状豆腐。整个过程需要匠人的精心照料和无数次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制作的每一块豆腐都是对匠人技艺的极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