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泉
小时候,我们阅读诗词,总会觉得朗朗上口,从简单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稍微复杂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词的韵律给了我们一种音乐般的美感,让我们在诵读古典诗词时感到十分顺口。
有些诗词并不那么“顺口”,读起来稍微有些难度。苏轼的《琴诗》就是这样一首不那么容易上口的诗。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期创作的。初读此诗,会感觉有些拗口。诗中的含义是什么呢?我来尝试翻译一下:
如果琴声真的来自琴本身,那么放在琴匣中为何没有声音发出呢?如果声音是来自手指,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在手指上直接听到声音呢?这首诗以琴和手指为例,通过假设和反问的方式,阐述了弹琴的道理:只有琴或只有指头是无法奏出动人乐章的,必须人和琴的配合才能实现。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苏轼用简单的意象,如琴和手指,表达了深刻的道理。探究声音与物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中也有类似的描写:
水本身安静,石头中也无声。但两者相互激荡,却会发出雷鸣般的声音。韦应物对这种现象感到困惑,其实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感悟。人的心灵本身没有喜怒哀乐,但在遇到外界事物或情况时,会产生各种情感,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能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保持心灵的平静,那就真的得道成仙了。
苏轼的《琴诗》更像是一首禅意浓浓的诗。在与《彦正判官书》中,苏轼提到他听琴后写下此诗,并自称此诗为偈。这里的偈,是中的唱词。《楞严经》中也提到,只有妙音与妙指相结合,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与人琴合一的道理是一样的。
读苏轼的这首诗,可能不会像读唐诗那样感受到浓厚的诗意和美感。整首诗更像是在进行议论。这正是唐诗与宋诗的区别。唐诗注重感性,而宋诗则偏向理性。宋代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近代的诗人更多地用文字、才学和议论来创作诗歌。宋诗往往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引入诗中,结构手段、叙述方法和语言风格都具有散文化倾向。
举例来说,唐诗往往用形象来把握现实,语言优美,如“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而宋诗则更多地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诗的诗味可能不如唐诗浓郁,但其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却足以弥补。
读完苏轼的这首诗,你有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