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顷=多少平方米三年级


关于【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是10】的说法,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到了“千米”却似乎并不遵守这一规则呢?我们日常所学的长度单位序列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由于“米”与“千米”间的差异在于一个“千”字,我们常常默认孩子们能够理解并接受【1千米=1000米】这一事实。有没有老师会进一步思考并解释:为什么在其他长度单位之间以10为进率的情况下,“米”之后却突然跳到了“千米”呢?

实际上,【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是10】的规则并无错误。产生困惑的原因在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使用“十米、百米”这样的单位,因此在教学中也较少提及。通常,当涉及到较长距离时,我们直接采用“千米”作为单位,而1千米等于1000米的转换也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可能没有深入思考的是,米和千米之间并不直接相邻,它们之间还有我们不常提及的“十米、百米”。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这些单位,是否会让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更为出色呢?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们常说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但在某些情况下似乎也有例外——比如平方米与公顷。

我们所知道的面积单位序列为: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我们都知道面积单位是由对应的长度单位的平方得到的,但有没有注意到,“公顷”似乎找不到它直接对应的长度单位。在教学时,我们是否曾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直接让孩子记忆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或100 0000平方米,这样的方式有时会发现孩子们难以记住。相对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对于“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记忆更为牢固,因为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0,具有一种内在的逻辑性。

与长度单位的分析类似,由于生活中不常用到“平方十米”和“平方百米”这两个单位,它们在教学中也被忽略了。尤其是“平方百米”与“公顷”的对应关系,为什么选择使用“公顷”这个词而不是“平方百米”,这其中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更为完整的面积单位教学应该包括:平方毫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十米(公亩)、公顷(平方百米)、平方千米。这样,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就统一为100,对于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0也有了清晰的解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例如介绍公顷与其他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也等于100公亩或15市亩等。

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让孩子们对于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