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千字科普:三伏天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详细资料介绍)

导语:风起各地,气温破新高,今年三伏天会迎来怎样的热力考验?俗语有云:“早入伏凉爽宜人,晚入伏酷热难耐!”
风起云涌,哈尔滨亦不例外,伴随着雨水降临。但相较于北京、天津及河南等地的大树被狂风吹倒的壮观景象,我们这边的风暴影响似乎稍逊一些。
虽然风暴对东北地区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对于冬小麦、油菜和果树等农作物来说,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风可能造成小麦倒伏、折断,影响灌浆过程。油菜花朵随风飘落,角果发育不良,果树落花落果,给农户带来损失。
随着谷雨节气的临近,春天的脚步逐渐远去,炎炎夏日即将来临。
在古人的观察中,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南方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便迎来了夏季的炎热。夏季包含六个重要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立夏和夏至是反映天文现象的季节,而小满、芒种、小暑和大暑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时节。
夏季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风暖人间草木香”的生机。阳光普照,万物生长,田间地头一片忙碌的景象。夏季气候炎热,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新陈代谢加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旺盛,是民间“冬病夏治”的良好时机。
那么,今年夏天会如何呢?是否会像俗语所说,“早入伏凉爽宜人,晚入伏酷热难耐”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要了解今年三伏天的具体时间,从而预测何时最热。有人可能会说,每年不都是农历六月份最热吗?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农历六月初一对应的公历日期会有所变动,最晚能够相差一个月。仅看农历是无法准确反映气温变化的,何况今年还是闰六月。
公历和节气是太阳历,能准确反映四季冷暖变化。而判断三伏天的时间,民间有特定的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简而言之,就是从夏至开始,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那么如何计算庚日呢?古代采用干支纪日法,如庚寅日、辛卯日等。“庚”是十天干之一,属金。在一年最热的时候,“庚金”被夏火所克,所以古人选择庚日入伏,提醒人们高温天气即将来临,要做好防暑准备。
至于为什么是第三个庚日入伏,这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有关。在这些地区,小暑节气之后进入一年中最热的阶段。古人设计的三伏天要配合这一特点。小暑通常在公历7月6-8日交节,而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通常是在公历的7月11-21日之间,正好在小暑节气里。因此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
同理,“出伏”要配合长江黄河流域的酷热褪去阶段。这些地区通常在处暑节气之后才褪去酷暑,所以“出伏”要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今年“入伏”是在7月20日,“出伏”是在8月19日,共计30天。因此今年是“晚入伏”。
根据俗语“早入伏凉爽宜人,晚入伏酷热难耐”,如果当年是“晚入伏”,那么夏天可能会非常炎热。今年是“晚入伏”,意味着夏天可能会比较炎热!大家对今年的三伏天有何看法?认为会异常炎热吗?让我们期待你的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