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百货批发市场


在清明小长假的每个清晨,晨雾还未完全散去,义乌大陈镇宦塘村的村民骆贤文已经骑着他那辆三轮车急匆匆赶往大陈镇第二届春笋文化节的市集摊位。每天清晨7点,他准时卸下冰淇淋机,换上烤肠机,预热鸡蛋仔模具,开启一天的忙碌生计。

热闹的市集在早上9点准时开启。来自南京的90后小许趁着清明假期探亲的机会,顺便来大陈镇赶集。没有华丽的外包装,也没有高价的产品,这种乡间的烟火气息吸引了许多像小许这样的年轻人。

这个市集的热闹背后,是百年传统与现代消费趋势的完美结合。大陈镇的市集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以往每月农历三、六、九开市,农历五月十三更有连续五天的大集。由于缺乏,前些年本地农户的参与度逐渐降低,乡土气息逐渐淡薄。

转折点源于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洞察。周边乡镇的农产品直播和乡村游火热发展,大陈镇也开始思考如何点燃农村消费的新火花。他们意识到百年市集就是一个宝贵的资源,于是开始着手整合各村农文旅资源,打造面向年轻人的农文旅品牌——“大陈小集”。

在大陈小集的春笋文化节现场,骆贤文忙碌地制作和销售冰淇淋,一个小时内就售出了二十多份。“市集非常热闹,收入也非常可观。”骆贤文表示,看到市集越来越红火,他果断报名参与。

市集的繁荣不仅带动了骆贤文的收入,也让附近农户的收入水涨船高。大陈镇村民郑荣华的手工麻糍已经有了固定的粉丝群,周边地区的客人吃过一次后都会纷纷回购。

从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到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再到构建乡村消费生态圈,大陈小集的这场农村消费实验最核心的是打开了年轻人的市场。如今的市集已经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随意砍价、尽情逛吃,享受购物的乐趣和自然的美景。

花样市集的火爆也带动了销售配套的发展。大陈小集通过线上线下双轨模式,将市集带入城市商场、直播间和团购群。如今,大陈小集已经在上海、杭州等地了90多场主题市集,积累了2万多名粉丝,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面对未来,大陈镇强村公司董事长陈黎明充满信心。他们将继续挖掘大陈镇的特色农产品故事,通过文化包装和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宽销售渠道。他们还将联合周边乡村打造乡村旅游环线,巧妙地将市集融入其中,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乡村的烟火气息。

本文转载自潮新闻客户端,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