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繁叶茂最佳下联是什么


冬日来临,岳麓山麓的五彩斑斓季节让人陶醉,那深沉热烈的色彩渲染着岳麓山下历史悠久的读书胜地。

湖南师范大学的文渊楼也沐浴在这份冬日的美好之中,红墙黛瓦在苍翠古木的掩映下,营造出一种幽静与诗意的美感。

在这栋楼的文学院,一楼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引人注目的楹联。这副楹联由湖湘诗词名家、湖南师范大学1943级校友吴容甫撰写,湖湘书法名家、湖南师范大学1979级校友胡昌华挥毫书写,诗书合璧,翰墨生辉。

蓝田小镇的国立师范学院,一条麓山路连接起湖南师范大学二里半校区的南北,沿途建筑如老校门、图书馆等分布其中。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学生熙攘。每个主体建筑前都立着“1938—2024”的数字标记,见证了湖南师范大学从创立至今的86年光辉历程。

1938年,在安化县蓝田镇的李园旧宅中,留美归来的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创办了学校的前身——国立师范学院。当时,虽然地处偏远,但救国救亡的呼声十分响亮。

面对日本的奴化教育和素养的缺失,国师了一大批名家大师,如钟泰、钱基博、马宗霍、骆鸿凯、孟宪承等,他们共同扛起了“教育救国”和“造人以造国”的重任。

吴容甫是一位对古典诗文充满热爱的翩翩少年,1943年来到蓝田。时局困扰,国师如在中行船,而吴容甫在飘荡中完成了大学学业。他见证了母校那段在艰苦卓绝中仍勇毅前行的历程。

从创立到坚守,学校历经迁徙四地,合并新校,吸纳英才,传承教育之薪火。文浩副教授解联时表示,该联外述校史,内蕴校训,彰显了湖南师大人“仁爱精勤”的治学之道。上联可以拈出“峥嵘”二字作为联眼,统摄上联各句;下联则可标举“发越”为联眼,统摄下联各句。

如今,“仁爱精勤”校训石广场不仅象征着湖南师范大学师生们治学“原乡”,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文浩告诉记者,“仁爱精勤”的发源地也是在蓝田小镇,这里不仅孕育了优秀人才,也铸就了湖南师大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教育情怀和价值追求——蓝田国师魂。就如同这副楹联的起笔一样,“蓝田日暖”,蓝田是湖南师大人永不忘怀的精神故乡。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感蓝田小镇的文化底蕴和湖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厚重感。在这里,每一块石头、每一片叶子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正如沙兆华记者手记中所写,蓝田种玉,烁烁其光,湖南师范大学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他们如同美玉一般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