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特和大行哪个好


智东西 文|国仁

昨晚,张向东及其团队在位于美术馆后街77号的77文创园内,发布了四款全新的自行车产品。发布会结束后,众多媒体朋友和嘉宾纷纷上手祝贺,而当时我听到的一句话是,“你们真的行动迅速。”

我对张向东的印象始于他于2013年开始运营的硬件再发明公众号,那时他便是我的早期订阅者之一。当我离开自己的创业公司3G门户并加盟自己投资的700Bike团队担任CEO时,大半年便成功推出了这四款在各方面都有创新突破的自行车产品。作为创业团队来说,他的速度无疑是非常快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几款产品是否真的对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自行车行业带来了性的改变?让我们以张向东作为硬创先锋代表的角度来深入了解700Bike团队的做法和思考方式。

一、为何选择进入自行车市场?

张向东表示,他感到十分幸运,因为两次创业都赶上了技术变革的巅峰时期:一次是互联网热潮,另一次则是当前的智能硬件热潮。

但从更现实的层面来看,他进入自行车市场的决策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1. 需求是否足够?

他观察到,自行车骑行运动的热度已经接近跑步。根据柴静在其纪录片中提到的数据,有44%的私家车车主在短途出行时选择驾车,其中2公里内的有12%,1公里内的有7%。他认为这些人群完全可以选择更环保、方便的自行车出行方式。他看到的自行车需求主要集中在运动休闲和日常代步这两方面。

2. 是否具备改变行业的势能?

张向东认为他们所拥有的势能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的思维和资源优势。去年,的自行车销量达到2500万辆,这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他认为这个行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销商代理模式,并且缺乏投入进行创新,导致整个行业模式陈旧、产品落伍、品牌缺乏特色。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高地势能,通过模式创新和资本市场的资源来实现改变。

3. 时机是否成熟?

现在的正处于技术变革的高点,城市出行方式的变革也正在发生。从新能源车代表如特斯拉,到共享出行方式如滴滴、Uber,都是日常出行方式变革的侧面体现。张向东要做的是自行车所代表的一面。

二、团队组建与产品定位的确定

张向东表示,在加入700Bike团队后,他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进行用户调研和组建团队。这两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完成产品定位的过程。

在用户调研方面,他们走访了国内多个城市,与各地的自行车商家、以及普通用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致力于打造一个离用户最近的自行车公司。

在团队组建方面,为了弥补四个合伙人(张向东、刘冬、边福军、小虎)都是IT行业背景的短板,他们积极招募在自行车产品设计、供应链等方面的人才。其中一位有着12年供应链经验、长期在捷安特等大公司工作的供应链负责人以及一位在大行工作13年的设计师等关键人才的加盟,使得团队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为何回避“智能”和“情怀”这两个词?

在与张向东团队沟通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会刻意回避“智能”和“情怀”这两个词。但这正是公众对于他们选择进入自行车行业时最容易联想到的两个词汇。

张向东表示,他们希望回归自行车本身,首先做好车。在发布会上他们也没有过多强调智能部分,而是着重介绍了仪表和车架的整合设计。至于回避“智能”,可以理解为他们在设计上的独特之处。然而对于回避“情怀”,我认为这可能正是他们不希望过分强调的部分。从张向东的创业和来看,他充满了情怀;从四款自行车的命名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艺术和文化的态度。“后街、百花、美术馆、银河”,这些命名体现了他们做事的文艺情怀。尽管他们可能否认自己是在用情怀做事,但谁又能否认最终消费者中有一部分是被这种情怀所吸引的呢?

四、700Bike的创新之处在哪里?

朋友们在昨天发布会后纷纷询问张向东他们的自行车有何不同?在我看来主要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自行车的定位与众不同;其次是一套衡量产品表现的六维图;再者是对车架本身设计的一些改变和创新;最后是零件体系的改变和创新。这些创新与传统做法有着明显的区别。至于具体的创新细节和产品特点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智东西公众号了解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