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写话每日一练喜欢吃馒头
《西游记》:一场跨越美食的奇幻之旅
近日,杭州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马思齐在重读《西游记》时,发现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在众多精彩的宴会场景中,各地的宴会菜单竟然出现了大量相似的菜品。让人不禁好奇,这是作者的巧思还是一种巧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马思齐的作文《西行路上的“宴会菜”》。
从东土大唐到遥远的西域,地域差异之大,却在宴会上发现如此多的雷同菜品。马思齐整理了书中常见的宴会菜单,让人惊讶的是,这些菜单中频频出现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等食材。这些食物似乎穿越了千山万水,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迅速、遥远。
这些相似的菜品,是否暗示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某种疏忽?其实不然。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吴承恩是淮安人,而这些菜品大多是江淮地区的美食。他在创作《西游记》时,虽然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出各种奇幻的场景和人物,但在描写食物时,他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实写。
想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明朝,站在吴承恩的角度去思考。吴承恩生活在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没有真正到过西域,对西域的食物了解有限。在创作过程中,他可能会遇到细节难以虚构的问题,特别是在描写饭菜饮食时。他选择用自己熟悉的食物来描写,这就导致了菜单上的雷同。
对于这种情况,马思齐表达了她的想法:她希望穿越到明朝,劝说吴承恩在创作时多请教一些有专业知识的人,比如厨师或者行脚商人,他们可能会提供更多关于食物的信息。甚至,她设想带着吴承恩去旅行,亲身体验西域的美食,将这些菜品编排进小说中。
马思齐的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楼含松教授认为,小朋友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非常值得肯定。尽管有人认为吴承恩在创作时可能并未意识到地域差异对食物的影响,但无论如何,马思齐的这种探索精神都是值得鼓励的。
回到《西游记》,这部经典小说不仅带给我们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小细节等待我们去发现。马思齐的例子让我们看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并细心观察其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问题并引发思考。这也提醒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