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的担的读音是几声
石字解读:从坚硬的矿物质到容量单位的演变
作者:万庆涛、王鸿杰
石字有两个读音:shí和dàn。当读作shí时,它代表一种自然的坚硬矿物质;而当读作dàn时,它则作为容量单位,表示十斗为一石。
让我们来探究石字如何从矿物质演变为容量单位。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古老的衡器——原始天平说起,也被称为“商”。
在广东东莞的红石山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我们可以找到石字的起源。石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两种,一种是象形石头,另一种是在象形石头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口字。这个口字据说是古人开采石材留下的痕迹。
商字是根据原始天平创造的象形字。它的上部是提梁,下部是两个石砝码。在称量货物时,人们会在提梁的一边挂上货物,另一边吊起石砝码。当两边平衡时,就可以知道货物的重量与石砝码相等。
商字的甲骨文字形中有一个口字,这表示在交易时人们需要开口说话、讨价还价。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创造甲骨文。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人们开始发明和创造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为了记录生活中的重要事物,古人开始创造文字。最初的文字主要是象形字。唐兰先生将其总结为“象身、象物、象工”三原则。
商字就是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石头、木棍以及人造物绳索,运用杠杆原理创造出的新事物——原始天平。
据说,商这种原始天平可能是某个氏族发明的,并成为该氏族的族徽。这个使用原始天平的商族,能够精确称量冶炼铜合金的各种矿物的配比,从而生产出大量的铜合金,迎来了青铜器繁荣的时代。这也揭示了商代青铜器流行的秘密。可见,原始天平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不仅方便了商品交换,还促进了铜合金冶炼技术的进步。
青铜器主要由锡铜合金或铅铜合金构成。关于青铜器的比例,最早见于《考工记》,其中记录了六种器物制作时铜和锡的比例。
虽然我们无法亲眼见到原始的商天平,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告诉我们,这种以石作砝码的衡器确实存在过。比如,考古学家发现的中间有穿孔的环形石器,可能就是原始天平的石砝码之一。其发展变化可以从后来的环权(砝码)、石权、青铜权、铁权中看出端倪。
石字作为容量单位dàn的读音,与石头作为砝码以及对衡量器的规定有关。例如,规定一斗米重12.5斤,十斗即为一石,也就是125斤。这与现代规定的1公斤等于2市斤相似。而石字读音为dàn,与扁担的担字有关。过去,一个青壮年用扁担能挑200斤左右的重量,即两石或250斤。石字既可以作为称量单位,也可以作为容量单位,这与人们使用扁担和商字(天平)的场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