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小引主要内容50字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他在一九年创作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最初连载于《莽原》半月刊,共十篇。后来在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对其进行了重新编订,增添了小引和后记,并更名为《朝花夕拾》。
一、初读《朝花夕拾》
初次接触《朝花夕拾》,是在青涩的少年时期。那时的我,尚未经历的年代,生活在和平的新时代。鲁迅笔下的隐鼠、长妈妈、山海经等,都让我感到新奇。书中描绘的童年乐趣、百草园的妙趣、三味书屋的乏味生活,以及那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如衍太太、藤野先生等,都深深吸引了我。
不同于鲁迅的刚硬性格,我们在几十年后读鲁迅,自然会有自己的主观理解。鲁迅先生不仅有刚烈的一面,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他的作品不遮遮掩掩,也不追求辞藻华丽,而是娓娓道来,仿佛在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风貌的描绘,以及对清末民初民俗风情和世道人心的细腻刻画。
二、再读《朝花夕拾》
成年后,离乡在外打拼的我再次阅读《朝花夕拾》。这次阅读,我更关注文章深层的含义。鲁迅先生的笔,犹如现实的利刃,使人们在迷雾中看到光明与黑暗的并存。
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鲜明,从善良却愚昧的长妈妈到自私自利的衍太太,从严谨认真且和蔼可亲的藤野先生到道貌岸然勒索钱财的庸医陈,无不展现出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揭示。他向往光明、正义与美好,努力冲破思想枷锁,以文章言语与世俗抗争。
鲁迅先生编辑此书时,正值他思想苦闷的时期。遭受攻击与排挤的他,因文章讽刺性强而遭通缉,远走广州避难。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以文写意,用批判的言语与周围腐朽势力,纵使文章离奇芜杂,也不能完全表达内心的力量。
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教育损害的叛逆思想,再到成为青年和者,“弃医从文”的过程,鲁迅的成长道路、性格兴趣都历历在目。他用炽烈的感情和浓重的笔墨,倾注在字里行间,显示了他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朝花夕拾》有感
怀念过往美好,思考现实情状。《朝花夕拾》让我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同时也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失败的彷徨与无奈。他在现实世界遭受的坎坷曲折,使他在文字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警醒世人。
鲁迅笔下的回忆,描绘着过往生活与情感的点点滴滴。他笔下的家乡画卷,自由、洒脱、随性,饱含对故乡、故乡人的深情。正是对故乡、对大众的爱,给了他追求光明的力量。心中的牵挂与惦念,是他的精神之乡。
美好的回忆总是让人深切怀念。《朝花夕拾》是鲁迅对过去的回顾,也是他对未来的期盼。当现实苦闷时,人总会偏向回忆过去的美好。在追寻未来的路上,虽有险阻,但心中的回忆是前进的动力。心中的故乡之情,是无论漂泊何处的那一丝牵挂与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