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得三春晖的上一句是什么
在唐诗史上,孟郊与韩愈并称为“韩孟”,他们以独特的构思而著称。尽管孟郊与韩愈在某些方面相似,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却有所不同。孟郊的诗境清苦,语言质朴自然,不像韩愈那样豪放杰出;他的诗歌语言流畅通顺,不像韩愈那样有时显得生硬难懂;而在诗歌的洗夫上,孟郊则更胜一筹。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价道:“孟东野的笔法虽然不及韩愈奇杰,但却更加坚瘦。就像偪阳之城,虽然小而更加坚固,不易攻破。”此言颇为中肯。
孟郊的《游子吟》是广为人知的经典之作,这首诗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内涵深邃,值得细细品味。诗歌如下: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在临行前细心缝制游子的衣物,担心他迟迟无法归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是乐府古题之一(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七“杂曲歌辞七”所载),主要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孟郊的这首诗虽然依旧以游子为主题,但着重表现的是母爱之情。与其他同题乐府相比,孟郊的诗作更为简洁精炼,风格独特。
诗的开篇便是一个巧妙的跳接:上句描述母亲手中的线,下句已成为游子身上的衣;上句还在家中,下句已至异乡。时空迅速转换,起点高拔挺拔。三、四句又由异乡回溯至家中,由目前回溯至过去,描绘了临行之际母亲缝制衣物的情景。诗笔往复回旋,表现出母爱的细腻与游子的思念之情。据施蛰存先生指出,这两句诗隐藏了一种民间风俗:家中有人出远门时,母亲或妻子必须做得针脚细密,否则游子的归期会延迟。这种习俗在吴越乡间仍被老一辈人所知。(见《唐诗百话》六三《孟郊:诗三首》)这两句也可以理解为母亲担心游子在异地滞留,因而特意将衣物做得更加耐穿。无论如何解读,都是表现慈母之“慈”。而这两句诗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前两句描述了母亲亲手制作的衣物,较为泛泛;而三、四句则进一步关注到针脚的细密,这需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游子注意到这些细节,正体现出他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这两句虽然字面上写慈母,但游子的情感却从中得以传达。母与子、昔与今这两条线索在诗中交融贯穿。
最后两句,游子感慨于母亲的高恩厚德,按照常规思路,接下来应该描述游子如何报答。然而诗人却另辟蹊径,不说如何报答,而是说即使有心报答,也报答不尽。这种立意的跳跃和翻转,使得诗句更加深邃警醒。衣物的一个功用是保暖,前面通过缝衣这一事例展现了母爱,这里则以春阳的温暖作为比喻,贴切而意味深长。这个比喻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精心斟酌的。
此诗结构巧妙,有往复、隐显、跳接和翻进等多种手法,仅六句便展现出丰富的笔势变化,而整首诗的气脉仍然一气呵成,显示出诗人的精心构思。诗歌的内容充满温情,与孟郊平时喜写穷苦之句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构思之精妙,却与他一贯的风格相通。这首诗是在贞元十六年(800年),诗人50岁时,为了奉养母亲而赴洛阳应选时所作。他履职后迎母奉养,赋此诗以明志。诗人善于用笔,在这首诗中巧妙回避了正面描述母爱的主题。清初岳端在选评孟郊、贾岛两家诗时曾评价道:“此诗从苦吟中得来,故辞不烦而意尽。”这首《游子吟》就像是信口道来,让人几乎忘记其内在的肌理。遇见这类作品时,更需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成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