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武大郎烧饼广告牌
商业街与校园的茶饮战争:竞争策略与人心的博弈
苏启进入商业街已逾一月有余,这里涌现了两三家新的奶茶店,它们接连出现在原本略显空旷的街角。奶茶店的密集程度让苏启的商业嗅觉敏锐起来,因为这里是他首次创业的战场。苏启带领的奶茶团队早已进入高度戒备状态,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率远超其他店铺。
隔壁的武大郎烧饼店的大妈也看到了商机,她转变经营方向,开设了奶茶店。大妈为了节约成本,在店面装修和宣传上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原先的武大郎烧饼的广告牌仍然挂着,“烧饼”二字被悄然替换为“奶茶”,但武大郎的形象与奶茶的时尚气息并不相符,显得格格不入。更令人尴尬的是,大妈试图将烧饼的制作技巧应用到奶茶的制作上,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一杯奶茶往往需要等待十多分钟才能到手。
相比之下,苏启的团队展现了惊人的效率。他们拥有二十多名员工,平均每分钟能制作出数十杯奶茶。排队等候的顾客络绎不绝,相比之下,大妈那里虽然也有顾客愿意等待,但更多的是对奶茶制作过程的观望和期待。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苏启采取了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他增加了冰激凌项目,甚至购买了空调设备,为排队等候的顾客提供凉爽的环境。在炎炎夏日,这种贴心的服务无疑吸引了大量的顾客。尽管电费高昂,空调最终可能报废,但相对于每月数百万的收入,这些投入显然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