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条件有哪些
近日,辽宁铁岭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针对此次事件,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太微在接受青年报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详细解释了的形成原因。她表示,此次是由东北冷涡与蒙古气旋前侧低压带共同影响形成的,但具体成因还在进一步分析中。
据了解,这次发生在7月3日下午,辽宁铁岭开原市区遭受了强烈的风暴。据气象局的数据,当时开原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最大瞬时风速达到了23.0米/秒,相当于9级风力。
随着事件的发酵,关于的许多疑问也浮出了水面。例如,为什么会出现在的铁岭地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对此,气象局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省份都有发生,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江苏和广东。从近2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平均每年发生约43个,春季和夏季是的多发季节。
气象专家提醒公众,虽然的发生有一定的地域和季节特征,但不必过于恐慌。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平原地区比山区更容易发生,而华南地区也比较多见。由于城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大城市发生的情况较为少见。
对于铁岭地区此次的罕见性,王太微表示,这与该地区大尺度气候天气状况以及较为平坦的地形有关。她同时指出,此次的路线位置和具体成因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那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天津大学教授王振东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在夏季的操场上,一阵风刮来,形成了一个气流涡旋,它卷起了沙土和树叶随气流旋转,越来越快,并移动不定,这就是小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现象。而则是中尺度的气流不稳定性造成的,其平均直径在200-300米之间,造成的宽度通常在1到2公里。
根据辽宁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炳川的说法,是在极不稳定的雷暴天气下,大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形成的。强烈的上升气流与各方向的切变风相互作用,形成柱状空气涡旋,其旋转直径逐渐变小,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形成具有力的。
据了解,此次铁岭地区已造成多人伤亡。那么为何不能提前进行预报呢?王太微表示,是一种少见的局地性、小尺度、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很难被现有的气象观测设备监测到。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大大提高了的预警命中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空报率。
有专家认为,多普勒雷达是观测比较有效的仪器之一。因为往往有一个强大的对流母体,以及一个明显的中气旋特征,多普勒雷达可以清晰地探测到这些特征。气象局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尽管我国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在硬件和监测技术方面与相差无几,但由于监测站点的密度不够大,仍然存在监测盲区,难以全面监测到。
遭遇时,公众应采取紧急防御措施。气象局专家建议,如果在家中应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躲在较靠内的房间内,呈蜷伏状趴下并以臂保护头部;如果在野外可观察移动路径,朝相反方向躲避或寻找低洼地伏地抱头。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