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育一个屡教不改的孩子心得体会


昨天与一位久违的闺蜜重聚,谈及她家的宝贝孩子月月,现在已两岁零三个月了。最近,月月有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扔东西。只要是她手中的物品,无论是何原因,都会毫无预警地被扔到地上。

有一次,月月口渴了,闺蜜便为她倒了一杯水。喝完之后,她随手就把杯子扔到了地上。看到这一幕,闺蜜有些生气地告诉她:“宝贝,你怎么又乱扔东西呢?那是你自己喝水的杯子,怎么能随便扔在地上呢?”

然后,让月月去捡起杯子,并教育她下次不能再这样做了。尽管月月表面上答应了,但下次她还是照样扔。家里的玻璃杯子因为她的这一习惯已经摔碎了好几个,无奈之下,只好将杯子换成耐摔的不锈钢材质。

月月的玩具是她扔得最多的。一个玩具在她手里没一会儿,就会被她不停地扔来扔去,地板上、沙发上、桌子上、,到处都是她的玩具。

闺蜜对此感到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喜欢扔东西。其实,很多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孩子大约一周岁左右时,他们会突然对扔东西产生极大的兴趣。孩子把一件东西扔掉,大人捡起来交给他,他又会再次扔掉,如此反复,有时会让大人感到不胜其烦。

但实际上,父母不必过于苦恼。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反复扔东西的行为既是一种好玩的游戏,也是他们探索世界的开始。

在这种看似无聊的活动中,孩子却乐在其中。这种反复的、简单的动作,实际上是孩子发展各方面能力的重要开端。

为什么孩子那么爱扔东西呢?

有观点认为,手的动作反映了孩子的智慧。

因为大脑中有许多专门处理手指、手背、手心、腕关节的感觉和运动信息的细胞。处理来自手的感觉信息和指挥手的动作的细胞在大脑中占的比例最大。

手部动作越精细、越复杂,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联系,使大脑变得更灵活、更聪明。可以说,灵巧的双手能够刺激大脑的进一步发育,而大脑的发育也会促进手部的动作发展。

研究发现,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是有阶段性的:

6-8个月时,孩子开始有扔东西的行为;

10个月时,他们会有意识地扔出所有能够抓到的东西;

2-3岁时,扔东西对孩子来说又变成了一种充满乐趣的游戏。

由此可见,孩子爱扔东西是一种成长的表现,说明他们正在逐渐长大。当孩子第一次无意中将手中的东西扔出去时,他们会异常兴奋,认为自己又掌握了一项新技能,因此会反复地扔,同时希望引起大人的关注并给予赞扬。

其实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孩子的这种行为:

1. 孩子在不断地探索世界:在学会扔东西之前,孩子的手部动作还不够灵活。当他们把东西扔出去时,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例如,女儿在一岁八个月左右时,扔出小球看到它滚动,有时滚得很远,碰到障碍物还会停下来。后来她又开始扔积木,积木被扔出去会发出声音。这些都可以通过“扔”这一动作来探索世界。

2. 自我意识的觉醒:当孩子不小心把东西扔到地上时,我们会立刻帮他们捡起来。这时,孩子就会有意地反复这样做,通过这些动作逐渐区分出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之间的微妙关系。这其实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