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加偏旁变新字并组词


这是一组关于安徽大学所藏战国早中期竹简的详细介绍。

这批竹简共计93支,保存状况良好,于2015年入藏安徽大学。这些竹简是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版本《诗经》的一部分,简称简本《诗经》。

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在多位教授的带领下,投入了大量精力整理和研究这些竹简,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将安大简第一辑《诗经》呈现给学术界和社会。

这些竹简包含了多种书体风格,字迹清晰,内容涵盖了多种古书。初步认定的主要内容有《诗经》、楚史类、孔子语录和儒家著作类、楚辞类、占梦及相面类等。其中,安大战国楚简《诗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古本。

这些竹简自带编号,共有117个编号,存简93支,保存良好,字迹秀美。每一支简最少书写27字,最多的达35字。竹简背后有刮痕,简首尾留白。

安大简《诗经》存诗58篇,内容属于《国风》,涉及今本毛诗的多个部分。这些诗篇为我们研究十五国风的定名及其所涉的地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熟知的《诗经》并非原本,而是经过秦火中断后,汉初重新恢复的版本。安大战国简本《诗经》的发现,为解开《诗经》中的疑难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与传世的《毛诗》对比,可以明辨前人研究的是非,有助于准确解读一些诗的文化内涵。

安大简《诗经》最有价值的在于其丰富的异文材料。例如,《墙有茨》中的“中冓”被安大简解释为“夜晚”,而《关雎》中的“窈窕”被解释为“腰嬥淑女”,即身材匀称美好的女子。安大简还出现了一些之前未见的战国文字新字和新见字形,对于研究文字形体演变和文字学史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这些竹简的发现对于古文字考释、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为我们还原了诗的原貌,校正了误读,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了诗义。这些竹简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异文材料和新字形,为古文字考释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推动了古文字考释的进程。这一发现无疑将为未来的考试和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标准和视角。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