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加字变新字是什么字


王力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第P553页上,提及了“毌”字被视为“古贯字”,并且将“貫”,“毌”,“慣”,“關”等字视为同源字。那么,这样的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关于“毌”字的起源。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方便劳作,将长发盘成发髻并加以固定。那时的固定工具是一根树枝,穿入头发之中。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出了象形字“毌”,意为穿过并固定。该字最初在甲骨文中呈现为“回”字中间有一竖穿过的形状,表示头发盘了两圈甚至更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演变为更加简化的版本。

接下来是“贯”字的起源。贯字的繁体字为“貫”,它由“毌”和“貝”两部分组成。其中,“毌”表示将事物穿在一起并固定,而“貝”则代表钱币。在古代,人们会用线绳将散乱的贝币(当时的钱币形式)穿在一起,以方便携带和使用。这种情境与人们将头发盘成发髻并固定的行为相似,于是创造了“貫”字。这说明,“毌”字并不是“贯”字的古字或初文。后来,“贯”字逐渐演变为表示钱币单位的用法,指代一千个钱币。

再来看“关”字的起源。关字的繁体字为關,与王力认为其与毌字同源有一定的道理。關字表示关门的行为,远古时期人们为了保障安全,会用木棍等物将门顶住。在甲骨文中,“关”字表现为双手持一根木棍的样子。随着文字的发展,金文字形中增加了双扇门,并与其他元素组合成新的字形。而现在的简化字“关”已经与最初的字形失去了直接联系。

“毌”字源于人们将长发盘成发髻并固定的行为,“贯”字则与人们将钱币穿在一起的行为有关,“關”字则与关门的行为紧密相关。这三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是简单的初文与古字的关系。以上是对这三个字起源和演变的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