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表示 关系符号
明朝时期,有一次徐文长外出访友,恰逢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于是在朋友家一连住了几天。主人见此情景,便在客厅写下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徐文长看到后,仔细琢磨每一个字和标点,发现主人的真实意图是要逐客。但当他仔细思,发现纸条中的标点并未明确标注,于是他高声朗诵起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并表示愿意继续留在朋友家。主人听后苦笑不已,只好等待天晴再送客。这个有趣的故事展示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的巨大作用,不同的标点可以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姓张的财主和他的女婿的。张财主老年得子,又招了一个倒插门女婿。当他病重时,他担心小儿子的能力和公正性,于是对女婿说家中财产由他经管,但要照顾妻儿的生计。他留下了一张遗嘱,上面写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夺。”女婿按照自己的想法解读了遗嘱,顺利接管了张家的全部财产。当张一长大要求分家产时,事情发生了变化。在县官的面前,女婿的贪心被揭示出来,县官根据遗嘱的标点方式不同作出了不同的。这个故事再次证明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的巨大重要性。
标点符号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古代,书籍一般都没有标点符号,读者需要自己断句。后来随着人们逐渐采用一些符号来标读文字,特别是在启蒙教学中,“句读”开始被广泛使用。“句”指的是语句已经完结的地方,“读”则是指在语意未尽但需要停顿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通俗读本开始用句号来断句,用逗号表示句中停顿等。明朝时期的小说刊本还出现了表示人名和地名的专名号。如今,我们对标点符号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重视,颁布了相关的标准和使用方法,以规范汉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