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导语:大家好!欢迎来到胡诌聊文化的世界。在公元1071年,已经步入晚年的欧阳修回到了颍州。在暮春时节,他选择了前往颍州西湖游玩,深深地被美景所吸引,并在此留下了他晚年时期一首杰出的作品——《采桑子十首》。其中第四首描写的是暮春西湖的美景,欧阳修一改宋词中落花和飞絮所表达的伤感氛围。虽然描述的是暮春景象,但更凸显了他晚年的豁达胸襟和恬淡的心境。
采桑子群芳过后的西湖别样美
《采桑子其四》
群芳凋零后,西湖更显优雅风貌。狼藉的残红,飞絮如梦,垂柳在微风中摇曳。
笙歌停止,游人流散,始觉春意已空。帘幕低垂,细雨中的双燕归来。
上片赏析:
首句“群芳过后西湖好”,一个“好”字引领全文,奠定了整首词悠闲与旷达的基调。尽管是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但欧阳修却独具慧眼,发现西湖之美。残红轻轻飘落,柳絮飘飞,垂柳随风轻舞,这一切都被他认为是一种美好的景致。
心态的转变是关键。当心境超脱时,即便看到满地的残红,也会觉得它们美艳至极。而在心情低落时,即便百花齐放,也会觉得好景不长。这与林黛玉面对残花时的悲戚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片赏析:
下片前两句描述了春空的感受,却没有任何悲伤之意。笙歌结束,游客散去,这才感到一片宁静。最后两句则从室外景色转向室内,虽然放下了帘子,但在细雨中却能看到双燕归来。
这首《采桑子》全词描绘的是暮春之景,却没有任何悲伤的情绪。给人的是一种轻快、恬淡的感觉,意境独特,展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
结语:孔子曾说“六十而耳顺”,真正能做到放下尘世烦恼的并不多。欧阳修这首词,虽然描述的是景物,但却处处透露出他内心的宁静与恬淡。眼前的景色正是他内心的写照,词中的情感正是他闲适生活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