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疏食饮水逐字翻译
孔子曾言:“食粗粮饮清水,弯臂作枕,乐在其中矣。若财富与地位来自不义之途,于我如天边浮云,毫无价值。”
本章揭示了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
这里的“疏食”指的是简单的食物,“肱”则是胳膊的称呼。前半部分描述了孔子对于贫穷与快乐的态度。在古代,贫困是士阶层和平民子弟的常态,但对于其中的佼佼者而言,他们的快乐却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孔子便是这种安贫乐道的典范。面对生活的贫困,他并未随波逐流,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努力改变命运。他心怀仁德,致力于传道授业,与志同道合的弟子们并肩前行。比起物质上的清贫,追求道义的快乐显得更为重要。这是真正的君子之乐,源于内心的坚守,而非表面的苦中作乐。
那么如何做到这样呢?在《卫灵公十五》篇中,孔子提到:“君子谋道不谋食。”这意味着君子应该追求道义,而非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他又说:“耕亦有饥饿的可能,学则可获得俸禄。”通过学习和努力,君子可以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价值。孔子总结道:“君子忧道不忧贫。”这表明君子所担忧的是道义的缺失,而不是物质的贫乏。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弟子如颜回、原宪、曾参等都能坚守志向,不辱其身,在困境中更加坚定。
后半部分则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和义利观。在孔子看来,获得富贵的前提是必须符合道义。在《里仁第四》篇中,他明确表示,如果不用正当的途径获得富贵,就不能安心享受。孔子对于贫贱坦然接受,对于不合道义的富贵则视若浮云,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曾有多人邀请他追求富贵,但由于这些机会不符合道义,他都坚决拒绝。
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读书人的价值观,他教导的“孔颜乐处”成为后代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他所倡导的安贫乐道、追求道义的观念,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