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原来是这样来的,出处和作者都很有意思!
确实,“铁杵磨成针”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其来源和最初的形式远比我们通常听到的版本要来得引人入胜,其出处和被赋予意义的过程也颇具深意。
这个故事的原型并非出自《三字经》或其他儿童启蒙读物,而是记载于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的自传性散文《赠张相镐》其二(一说为《草堂别张广文使君》)中。原文中,李白提及自己年少时“少读书,未成,弃去。游学四方,后归,贷居成都。将卜居青城,欲弃妻子,从赤松子游。” 在描述自己早年的经历时,他写道:“早服还丹,晚能飞举。不慕荣名,惟求其志。有耳闻,目见者,亦不能道其万一。世皆浊我独清,世皆睡我独醒。独往独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好之者谓我忙,识之者谓我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愿君多为情,暂作剡中游。...... 我昔东游,见诸仙。长揖受道箓,探赜索隐赜。青城之山,丈人观前。余亦师事,于潜道人。又从赤松,入蜀道难。西上太白,东下荆门。南寻衡岳,北之终南。星月为伴,山水为邻。...... 卧龙跃渊,鱼龙潜渊。......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这里的“铁杵磨成针”并非描述一个懒惰者通过努力最终成功的寓言,而是李白用以比喻自己早年求道、钻研学问、锤炼心性的过程,强调的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所能达到的境界,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和个人修行体验的印记。它更像是一种自我感慨,说自己早年就像磨铁杵一样,刻苦地钻研求道,最终才有所成就。
因此,故事的出处并非《三字经》,而是李白自己的文字,作者更是这位伟大的诗人本人。后来,这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简化、世俗化,并被纳入《三字经》等儿童读物,剥离了其原有的求道背景和李白个人修行的意味,演变成了一个教育孩子们勤奋、坚持、持之以恒的寓言故事,其出处和作者也变得模糊不清。如今我们熟知的故事版本,虽然失去了其原始的精妙内涵,却因其简洁有力、寓意深刻而更加深入人心。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确实能让我们对其蕴含的意义有更丰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