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意思
在人生的某个重要阶段,读到关于“天命”的语句,自然会引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在跑步时,耳边响起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句子,引发了我对孔子所说的天命的思考。参考李泽厚的解说,他以孟子的话来解释孔子的意图。孟子曾言:“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孔子对于天命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命运的安排,更多的是对人生道路和选择的一种洞察和认识。
孔子强调君子应有三种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李解读时提到,敬畏天命并非盲目屈从于命运,而是认识到人生中无法避免的偶然性和影响。在《论语》中,孔子将“天命”视为人生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人应该主动适应并把握这些偶然性。
对于李的解释,尤其是将天命与巫术礼仪相联系的观点,我持保留意见。《论语》中的确提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句话意味着,如果不了解并接受那些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很难成为真正的君子。
畏天命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或盲目顺从。孟子的话为我们提供了方向:“修身以俟命,尽其道而死,乃为正命。”这表明人应该通过修身来适应并影响命运,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王船山也提到,不应将所有事情都归咎于命,人的努力同样重要。荀子则说:“节遇之谓命。”更加强调了人的主动性与命运的相互作用。
程树德认为天命是悟境,人在五十岁时应该悟透人生。人应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和道路,做到内心清静。《诗经》也提醒君子要克尽职守,做正直的人。对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它鼓励人们摆脱世俗束缚,顺应天道而为。孔子在《易经系辞》中提到乐天知命,意味着了解并接受命运,但又不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和乐观态度。
对于这一切的探究和思考,内心充满敬畏和喜悦。如同康德所说,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只会让我更加神奇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