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出自哪首诗
人们常说“生活需要做减法”,这是什么意思呢?或许,诸葛亮的《诫子书》已经给出了答案。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的作品,包含了他对八岁儿子诸葛瞻的深情和人生智慧。
《诫子书》是诸葛亮创作的一篇佳作,他是一位身居高位、征战在外的父亲,深知陪伴的缺失,因此借文字传达心声,同时也是对自己五十四载人生的反思。
书中最为人熟知的开篇之语:“君子的行为,应以静来修养自身,以俭来培养品德。不追求淡泊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几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诸葛亮的人生哲学:通过内心的平静来培养品德,以节俭来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心境淡泊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早年丧父,十七岁便开始肩负起家庭重担。他从氏族少年到耕田务农,生活的艰辛锻炼了他的意志。隐居十年的他,将自己比作古代名将,忍受着才华无法施展的痛苦和默默无闻的孤独。尽管他与荆州名门黄家结缘,且得到了一些名士的认可,但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甘愿等待明主的出现。
在事业的黄金时期,面对各种机会的诱惑,是什么让他坚守初心呢?或许,正是那十二个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内心的指引,帮助他安度岁月,静待时机。
践行“静、俭、淡、宁”并非易事,尤其对于才华横溢的人来说,诱惑和杂念如同洪水猛兽。但诸葛亮却能排除干扰,坚守自己的初心,为复兴汉室而努力。他对于财富和权力的追求只是实现理想的工具,而非满足个人贪欲。他选择将获得的赏赐用于建设,自己的生活则保持简朴。以至于他去世后,其薄葬之墓见证了他一生的清廉。
诸葛亮的故事和这篇《诫子书》告诉我们,“生活做减法”实际上是对心灵的净化,是对欲望的克制。在喧嚣和奢华中寻找一片宁静。当外界的诱惑纷至沓来时,如果我们能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呼唤,就能回归本真,明确生命的意义。那时,短暂的欢愉和浮华就显得微不足道。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深远,正是诸葛亮给我们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