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中庸》中的“诚”,郑玄多解释为“实”,而朱子在《中庸章句》中则将其解读为“真实无妄”。这两种解释虽然有所关联,但侧重点并不相同。朱子的解读将“诚”视为天地间存在的天理,真实无妄是这种天理的自然表现。他也认为“诚”是一种精神境界,代表着与天理合一的成德状态。从训诂的角度来看,朱子的解释并不算是误释,“诚”解释为“真实无妄”是常训,并且与《大学》中的观点相吻合。从对《中庸》整体阐释的角度来看,这种解释可能会引导我们偏离对“诚”的真实意蕴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中庸》并非唯一强调“诚”的典籍,先秦其他诸子也有对“诚”的讨论。一些学者认为,《中庸》中的“诚”的概念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正如徐复观所言,道家所用的字语都经过发展演变,无法确定“诚”这一概念的起源。“诚”应该是当时思想界广泛存在的观念,被儒、道等各家所共同尊崇。

《中庸》在论述“诚”时,特别指出了其能动化万物的特质。例如,《中庸》中提到只有天下至诚才能感化万物。《孟子》和《荀子》也强调了“诚能动物”的观念,即真诚能够感动和影响万物。《韩诗外传》和《吕氏春秋》等典籍也通过故事的方式展现了“诚能动物”的观念。

进一步分析,“诚”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专注,更是内心的一种专一精神状态。在训诂上,“诚”与“壹”(专一)二字义通。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也提到,“诚”有专一不贰的含义。从《中庸》文本出发,也可以看出“诚”有纯一、专一之义。朱子在解释“诚”时,并未意识到其本有的“专壹不贰”之义,而是将“不贰”视为实现“诚”之境界的阶梯。若朱子能将“不贰”与“诚”联系起来理解,那便更能把握《中庸》中“诚”的精义了。

以上关于“诚”的探讨,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的思考,也对今天的我们有所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应该秉持真诚的态度,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并努力实践,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对于这一古老的哲学概念,“诚”,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