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还叫什么名字

端午节来临,吃粽子、划龙舟,这些习俗无疑是这节日的标配。你是否了解端午节的其他别称呢?端午节竟然有着超过二十个别称,例如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解粽节等等。这些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丰富的文化故事呢?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别称之多堪称独特。《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这是“端午”一词的最早来源。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即端午节。在唐代以前,“端五”与“端午”是混用的。到了唐代,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日是八月五日,为了避讳,改为“端午”。从此,“端午”成为主流叫法。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是“大凶之日”,因此这一天要防疫、驱邪避毒,“卫生节”应运而生。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被古人称为“百毒月”“九毒日”“毒月毒日”。民间认为,真正的夏天是从端午节开始的,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夏节”。
端午节还有许多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的别称。比如,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寻找他的遗体,逐渐演变成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被称为“龙舟节”。除此之外,还有“曹娥日”、“伍子胥日”等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别称。端午节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日子,许多文人在这一天留下了千古佳作,因此也被称为“诗人节”。
端午节的别称多彩,如“菖蒲节”、“女儿节”、“地腊节”等,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人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尊重。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端午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一同感受这个充满魅力的传统节日吧!
